“倦怠”的成因是否与人际、社会环境有关?
如果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父母、亲戚交流的主题总是“下岗”“退休”“工龄”“工资”“发钱”,从未看出他们对什么感兴趣、热爱什么,也从来不曾见他们主动学习哪一方面的知识,仿佛这辈子的希望全在下辈子或者下一代,这样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丧失生活的乐趣吗?
想起来以前,只要一与我妈发生矛盾,都是她单方面输出。小时候就用指关节敲脑袋,用铁衣叉打腿,我只能哭;上学以后,只要不合她意,她就威胁“再XXX就告诉你老师”;记得刚上大学的寒假,她打我,我还了一下手,她就威胁告到辅导员那里去;读研时,她就威胁说“告诉你导师”。我退学之后,她就威胁“你们高中老师都知道你的丑事,把你当反面教材”。怀念小时候还能通过哭来发泄,后来可以用笔尖扎自己,现在已经完全无所谓了。
挑战:从孩子那里学会避免倦怠的技能,或者说:至少让我们认识到需要不断发展新技能,从而避免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