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主持诸侯会盟的宗旨是“共奖王室,济弱扶倾”,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在管仲的辅助下,齐桓公把这一宗旨附诸实施。
第六,共奖王室。
自平王东迁以来,周王室一直衰落不振,秦文公郊天应梦,鲁惠公亦步亦趋,郑庄公不服周王,屡屡挑衅,楚国干脆僭号称王。等等诸侯国挑战周王室权威的事情频频发生。历代周王虽然不满,但又无能为力。实在无法容忍率王师征讨,又如隋珠弹雀,徒损王威。
周王室内部也暗流涌动,常有嫡庶之争。
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带领会盟诸侯国的军队讨伐不服周王室的楚国,责令楚王向周王纳贡 。会盟诸侯唯齐桓公马首是瞻,一起尊崇周王。周王因此非常爱重齐桓公,命其为方伯,使有得专征伐的权力。
周惠王已立世子郑,又爱次子带,欲废郑立带。桓公向管仲问计,管仲授计请世子郑出见诸侯,复于次年在首止会盟诸侯,约会世子郑至,让世子郑在首止盘桓几月方归,示以诸侯爱戴世子郑之意,周惠王废嫡立庶之谋只索罢休,避免了王室的一场血雨腥风。
第七,济弱扶倾。
山戎侵犯燕国,燕庄公抵敌不住,遣人告急于齐,桓公于是率大军救燕。齐兵为前队,燕兵压后。
历经曲折,打败山戎,辟地五百里,全部归燕所有。齐兵撤回,燕伯送桓公出境,恋恋不舍,不觉送入齐界,离燕界五十余里,桓公说:“自古诸侯相送,不出境外,寡人不可无礼于燕君。”于是把五十里地割给燕国,以为谢过之意。燕伯苦辞,桓公不允。燕从此成为北方大国。
桓公救燕,又不贪其地,诸侯莫下畏齐之威,感齐之德。
周惠王十七年,狄人侵犯刑邦,又移兵伐卫,卫懿公使人如齐告急,时齐讨山戎才毕,桓公欲来春纠合诸侯往救。
卫国当时是卫懿公在位,懿公好鹤,不恤国政,致军无战心,很快亡国。
桓公得知狄已破卫,杀卫懿公,悔没早发救兵,后出财力人力帮助卫在楚丘建都。
刑国亦遭狄侵,遣人向桓公告急,桓公问管仲是否当救,管仲说不救卫又不救刑,则霸业陨。桓公传檄各国合兵救刑,管仲说等刑溃狄疲时再救则力省而功多。桓公用其谋,屯兵于聂北约两月,终于等到刑溃狄疲,刑国百姓俱奔齐营求救,内一人哭倒在地,是刑侯叔颜。桓公扶起,安慰道:“寡人相援不早,以致如此,罪在寡人。”于是请宋公、曹伯共议驱逐狄人,狄人掳掠满欲,无心恋战,闻三国大兵将至,放起一把火,望北逃跑。
百姓逃难者,大半在夷仪地方,于是桓公遵叔颜意命三国各具版筑,在夷仪筑城,使叔彦居之。更为建立朝庙,添设庐舍,牛马粟帛之类,皆从齐国运至,充实其中。刑国君臣如归故国,欢祝之声彻耳。
有史臣作诗讽管仲不早救刑,是霸者养乱为功之谋 ,诗曰:
救患如同解倒悬,提兵哪可复迁延?
从来霸事逊王事,功利偏居道义先。
《论语》以“正而不谲”评价桓公,纵观桓公一生,算是比较中肯,其品行能力不唯在列国中,即使在五霸中,也没有可以超出他的。但桓公毕竟处在春秋的大环境中,是称霸而不是称王,在道义与功利的面前,还是功利居第一位,因此,在考虑什么时候救卫什么时候救邢时,首先权衡怎么样对自己更有利。人无完人,我们不能用文王武王的标准来要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