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圈圈,以圈为名,持破圈之心。
ᕕ(ᐛ)ᕗ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
本文脉络:
【认知】
001写作是一辈子的事
002输出>>输入
【方法论】
001多维度输入输出
002素材库?写作必不可少的东西!
003新旧知识连起来『灯泡-电线模型』
004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
【复习】
000
【小确幸】
111
【反思】
999
————————————————————
《这篇文章能点亮你的写作灯泡!》
【认知】
001写作是一辈子的事
[持续写作很可能是锻炼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
这句话有两个关键点:「持续」与「最低成本」。
如今世界,愿意如曾国藩那般“结硬寨,打呆仗”的人越来越少,但写作特别持续写作就是一个极需专注力、极需思考力的〈慢节奏事物〉。持续写作本身就是专注力、逻辑力的极大体现,只需几段文字,写作与不写作的人就能被迅速区分开来。
而写作的低成本更不用说了,在这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时代,只要你会打字,就可以开始写作。
再者说,写作,更是一个高回报的事儿。持续写作简直360°全方位无死角地帮助我们的成长,我们因写作而得以锻炼的能力也会倒过来反映到我们的文章上,反映到我们的谈吐中,反映到我们的灵魂深度里。
ps.灵感汹涌来袭时,能整合素材写出自己的思想时,文章获得好评时,那种幸福感,只有写作的人才知道。
002输出>>输入
《为什么精英这样沟通最有效》中,作者经过重重调研以及深度分析,提炼出最佳输入输出比的数值应为7:3。
而大多数人,读完一本书,看完一篇公众号后,几乎没有输出的意识,看了就只是看了,不思考也不实践,甚至乎一生中只有在学校里被老师逼着才能写出一篇读后感,而写出一篇800字的作文对于当时的他们而言更是难如登天。但脱离了学校之后,有的人开始改变,就像逆熵增者,书很多,他一本一本地读,写作很难,他一字一字地码,两年半的时间,他达到了许多人一辈子望尘莫及的高度。
反观了一下自己,输入输出比差不多正处在9:1的阶段 ,输入太少,输出也就相应地不够高质,这是我目前一个很大的漏洞,接下来阅读要遵循输入-思考-输出原则,争取日进一步!
【方法论】
那么,如何增强输入,并维持好输入输出比呢?
001多维度输入输出
这简直刷新了我的认知,并不是只有读书才能算输入,写作才能算输出,万事万物,其实都可以是输入输出对象!
当我再以这样的开放思维回头看我的经历时,发现原来我也很会从生活中各处进行输入输出,属于“信息索取型”、“花式运用型”人~
我会观察大佬的公众号,他的文章能吸引这么多读者,他的问题定位、逻辑、框架、素材使用、排版等是如何做的?我的文章也要吸收他的优点!
在生活中发现好玩、好看的设计,我也会想:这个设计是如何一下抓住我的眼球的?构图、色彩搭配、字体等如何?并争取下次在自己的设计中也运用到这些闪光点。
与人相处,我有时也会观察对方是如何让我感到不舒服/开心的,下次长了记性,构筑了“注意力防火墙”,我就会远离那些让我不舒服的人,保护自己的注意力~
那么,如何练成一个随时发现美、随时输出美的人呢?
这里提供一些小思路(变成习惯最好!):
「追问、联系、应用」
追问——刨根问底,榨干价值
联系——构建体系,便于提取
应用——随时提取,总结复盘,越来越好!
002素材库?写作必不可少的东西!
每次提到「积累」,想到的永远是浩如烟海的书堆,这可不好,但看完下文,你就一定会知道,该如何把积累进行得轻松愉快又高效~
经常感到词穷?经常感到没东西可写?
去积累卡片素材库吧!
[不会写作,就先写字]
就像上文提到的多维度输入输出中的重要一步,及时记录灵感、金句,才能让它们在你的生命中有驻足的可能,才能让你有动用这n位大将的可能。
而卡片笔记法,就是这样可以助你一个实现这些可能的方法
不管遇到了啥,只要它触动了你(不要顾他人眼光,这可是涌动的新鲜血液啊)直接用照片/文字记录下来,找个空闲时间分门别类放在flomo上,方便回溯(如果暂时没有手机就记录在也用来复盘的本子上,方便整理),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定期对卡片进行再次遴选,去除对现在的你来说已经是老弱病残的卡片,把活力干将们留在营里!
003新旧知识连起来『灯泡-电线模型』
不只是写作,只要是输入,我们就需要使用旧知识去联系新知识,而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填充、对新知的反复理解和提取,新旧知识的联系也就越来越强。
这就是为什么一篇文章需要例子,目的很简单:让读者接受你提出的观点。而背后的原理就是给读者的脑子里安“电线”。
那么,“电线”是啥?
王振宇(公众号:树成林、知乎:王振宇、b站:生活黑客王振宇)把知识体系这玩意称之为『灯泡-电线模型』,输入其实就是点亮一个又一个「灯泡」,知识之间的联系就是「电线」,而思考就是n个灯泡向另外n个灯泡传输「电流」,遗忘就是电流杀手——「电阻」。
根据R=ρl/s公式,电线越粗壮,电阻就越小,电流的损耗就越小;电线越细小,电阻就越大,电流的损耗就越大。而没有完备知识体系的人的脑子里是什么样的?灯泡不够多、不够亮,每个之间的路程还很远,电线自然就越拉越细长,电阻也就越来越大,更不用说电流了,都快不流了,所以提取(输出)也就越来越困难,灯泡也逐渐黯淡并最终熄灭,n个知识点的覆没。当然,经过后期的重新学习,灯泡可以再次被点亮,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重新学本应早已长在你知识体系里的东西,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所以在学习一项新技能的初始阶段,最好是集中火力大量输入,先把这个技能相关的灯泡点起来,并尽可能地点多点(为了以后电流不用跑那么远)、点亮点(为了以后提取更加方便),然后大量进行3D输出,将电线变得越来越粗壮,灯泡越来越亮,以此,初步建立起这个技能的知识体系。而有了完备的知识体系这片沃土,剩下的就是精进再精进。我想这也是20小时理论的 有力支撑。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读书能达到融会贯通之境、有人聊天能瞬间把人“黏住”,这都是因为ta们在这些领域的知识体系已经相当完备:「灯泡」足够多且经常提取,「电线」根根有序且足够粗壮,ta们知道该怎样最大化利用一本书,知道与不同的人该如何最舒服地聊天……
同理,如果你想抛弃一个坏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接触好习惯灯泡,剪断坏习惯电线,并持续提取好习惯灯泡,让它逐渐长在你的日常体系中,最终代替坏习惯灯泡(就像以早起倒逼早睡)
这也告诉我们,要多接触高能量的圈子,给自己一个高质量的环境,高质量灯泡才能被经常提取,电线才能日益粗壮,而电阻变小了,电流也就“愿意”经常流过,灯泡也就越来越亮……靠近光,追逐光,最终你也会变成光~(物理意义上的“光”,哈哈哈哈哈)
004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
讲了这么多输入方法论,来讲讲输出滴~
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才是写作的终极技巧!
就像我们的逆熵增共读营,我们有成长需求,而共读营正好能满足我们的这个需求,所以我们才加入了共读营(让彼此得以相遇相知❤)。
而如果叶学长没有用户思维,他不会写这么多成长类的文章,他不会开办共读营,他甚至不会去开公众号!(当然这不太可能哈哈哈)
但他有,所以他一步步打磨自己的个人品牌,聚集起越来越多的能量高人,粉丝的定位把握得更是极其精准,于是他完美抓住了我们的需求,我们用钱交换了高能圈子的入场券,最终实现winwin~
那么,如何拥有用户思维呢?
又兜回到前面的「输入-思考-输出」法则啦,
定位问题→大量阅读→高质思考→帮别人解决问题!
【复习】
写作的利好→输入输出比→万事万物皆可输入输出→卡片素材库→灯泡与电线的爱恨情仇→用户思维
我是圈圈,以圈为名,持破圈之心。
明天再见ᕕ(ᐛ)ᕗ
『正文完』
————————————————————
【小确幸】
①找到了粥左罗、周岭、李笑来老师的书和公众号,把其中一些书的书评看了,用费曼、笔记等技巧理解透彻后将一些需要实践的东西加入了自己明天的计划中~
②对现阶段的我来说,小确幸是真正放松写作的地方,因为只是记录生活,不是调用知识,所以还是比较简单滴,也很好坚持。
留意生活就是留意自己的生命。
③灯泡-电线模型理论来源于王振宇的《高三突围》一书,目前只在树成林公众号有,大家家里如果有人有高考相关的需求,可以看看,看完之后我直呼简直是高考必备书,认知方法论几乎都是顶级的,早起那篇文章更是看一次激动一次(可惜就是目前里面很多东西的实践仍不充分,所以列入下学期计划里啦!)
④灯泡-电线模型让我发现,原来脑子里的知识体系,居然也能被物理模型解释!但试想如果王振宇没有文科思维,遇到这种规律,他不会去深入地想这对我们的成长有何指导作用,也不会写出来,也不会被我看到、思考、丰富。所以文理,本就互长。
⑤今天又是越写越爽的一天~写作越来越融会贯通了,正是因为输入少,才必须充分利用每一素材!
⑥ 前天听了樊登读书的《人生效率手册》萌姐访谈,萌姐的思路超级清晰,表达能力也很强,(现在已经把她列在七个人物清单中了)
【反思】
①“这些大人们,靠他们自己什么也不懂,还得老是不断地给他们解释。” “大人们就爱数字,他们从不问实质性问题”警醒
→抛开定义,找回纯粹,保持纯粹,不做“大人”。 要让一个小孩真正成为小孩,首先,父母得是“小孩”。
②早起之后的时间,自己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在一件事中
→先冥想,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