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第二课的主题是“ 和而不同”。
早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700年之间,周幽王通过“和而不同”的理论,准确的预言了西周的灭亡,“和而不同”的理论被提出。
周幽王认为“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是不同事情之间协调平衡,“和”的基础是“不同”,如果去掉了“不同”这个基础,变成无差别的“同”就会很危险。因此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进一步继承发扬了这一理论,晏婴通过烹调和弹琴这两个比喻说清了“和而不同”这个道理。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至圣孔子倡和谐。孔子提倡中庸,反对做老好人和无原则地附和。他认为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君子善于团结不同意见的人,小人才是臭味相投、互相勾结之辈。
在唐太宗时期,正是魏徵直言敢谏,正是这种廷争,才是太宗朝堂有了基于不同意见的和谐,从而最终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大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