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对乔姆斯基比较怀疑的地方是什么,就是人的脑子里真的有一套已经做好的先验的语法吗?
按照乔姆斯基的观点,这个语法已经做死了,只不过这个语法哪个地方开哪个地方关,是要再通过后天的学习以后你再决定,所以他给我们的一个比喻是什么?有一根很长的水管连到整个小区里面了,小区里面就伸出了很多的水龙头,哪个水龙头开是取决于你这房子是不是卖出去了。比如东边那一家真的是卖出去了,水龙头就开了,水表就开始走起来了;但是如果没有卖出去或者卖出去了以后没人来住,水龙头就一直关着。但是,一个负责任的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你得保证所有设施都能够处在随时可用的状态,不能说这房子现在还没人住,我们就把这里的水管全破坏掉了,不让水龙头可用,不能这么干,弄不好明天人家就卖出去了,随时有人会拎包入住。
那么,这个比喻和语言有什么关系?就是按照乔布斯基的观点,我们的语言在先天语法的层面上对于各种语法成分的接收能力已经事先被做好了,至于这些能力是不是会被现实化,则要看机缘。类似于我这小区的水管的配套系统是否会被激活给业主所使用,取决于一些后天的机缘。
我个人对这个比喻是有点担心的,我的担心是什么?我担心的是,我们人类的语言的复杂程度和它的多样性。有些语言语法就是简单,有些语言的语法比较难,咱们汉语的语法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但我们汉语别的地方很难,外国人在学汉语的时候就会和中国朋友说,你们的语法很容易搞定,你们的汉字很难搞定,两三千个常用汉字,我们记都记不下来。所以我们语言的复杂程度可能就往那个方向发展了,比如往汉字的方向发展了,并不是往语法的方向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