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大校,利用会前的1个小时,我阅读完了《在学校,我们怎样做中层》这本书。我在群里分享了一段话:这本书里可以寻见各位的影子,总有一款适合你,也总有一款你想改造想运用,也想提炼。
适合我的,不必说。想改造的,也不用说。至于提炼,还没有那个水平,暂且放放。我只谈谈我想运用的吧。
看一所学校好不好,我认为要看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规范。一个维度是:灵活。
规范,是因为学校是很多人工作学习的地方,需要一定秩序来规范。而灵活,是因为这是人成长的地方,证明人成长的最大标志就是——活,灵活,灵气,热气腾腾的活,不是按部就班的活。课堂上,学生是不是灵活的,是主动的,是愿意将自己展示出来的。在老师成长上,所有老师都能保持开放的,主动的,积极的姿态,接纳一切新的事物,愿意将自己的知道分享出来,也愿意和同事一起去探寻不知道的事儿。
基于以上考虑,我想运用的有两件事儿。
第一,举行学术年会。建校11年了,学校去年就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应该有自己的学术主张。一是有学校的学术主张,二是老师们有自己的学术主张。学校马上要评选第四届校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活动,这些优秀的教师选拔出来后,一学期做学术沙龙研讨活动,一学期做展示分享互动。所以学术年会可以借助校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举行学术沙龙时开展,但参与人从展示分享中的人比较有前瞻性、有借鉴性、有可行性的来,或者还需要具有大众化一些,能影响更多的人去践行。这里面可以有各个学科老师,也可以有班主任,还有可以有干部分享,只用半天时间,请一个业内大腕点评,让学术年会看到个性,看到品质,最主要是看到更多人被影响和发展。
第二,举行“教师工作室”活动。这个想法很早以前就有,但一直没有表达,因为害怕这样的形式成了“个人崇拜”。但是,现在的项目式研究,和“教师工作室”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工作室,可以就是基于某个项目,召集一批愿意干的老师一起做事。这个“教师工作室”可以从教师共同体中来,对于那些能坚持做的领衔人,给予机会,这相当于又上升一个台阶。学校为其赋能,一是赋人权,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机制,二是赋物权,特别是经费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三是赋资源权,学校能够提供的资源优先向他们倾斜。这样做的目的是“允许一部分先富裕起来”。因为,做教师培训这么多年,我总是想让愿意发展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去影响那些不愿意发展的人。
学校的教师越来越多,在一些项目上如果都大一统的安排,用心参与的人其实很少。如果都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培训、研讨,这样的事情就算做再多,也无济于事,甚至会成为能量消耗,影响本职工作。
做教师培训,教师愿意做,主动愿意做,才是“活”的源头。方法应该是把愿意发展的集合起来,做出样子来,做出幸福感来,去影响那些想发展又没有多少动力,也影响那些压根就不想发展的人。因为我们不能“天真地以为人们本来就会努力工作的”,我们只有多给路子,多搭平台,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为每一位教师的最大发展负责。
先把想法搁在这里吧。要行动,可能会有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