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教与学》第一模块是关乎“改变理念”,可谓正本清源,是为之始。
其实我们大抵都清楚,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教育势必也要发生改变。无论是alphabetGO,还是chatGPT,作为教师在这个时代占据什么位置,发挥什么作用,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实践与探索的。而教育是奇怪的,有时它充当了时代的先锋,带来革新与进步,但很多时候又相当保守与落后,是维护陈旧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最佳利器。
传统的教育而今应该是越来越面临着挑战,而这种挑战具体体现在我们输出的人才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割裂。我们不会说这是一种危言耸听的论断,就近些年引发人们热议的「小镇做题家」「脱下长衫的孔乙己」,以及越来越高校毕业学子趋之若鹜的考公考编热,无一不是一种提示与反噬,即当下教育模式的僵硬凝滞化,以及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肤浅刻板化。
所以改变理念是刻不容缓的,这是当下所有一线教师及中国教育界的一大课题。而以上也即关联本书第一讲所谓「相信」之后亟需落实的行动力。
而要让学生真正具备能力、素养,而非仅是死记硬背,成为一个个考试机器,除了结构性的问题,一线教师们能够做的,或许也就是改变个人的教育理念及与之相应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手段、工具。
具体怎么做?以课堂应交还学生本人,老师少讲,学生就多讲这一理念为例,我们就可能遇到如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不愿开口,那么这个就是老师需要着力的教学点:如何启发?如何激发?如何打开……第二,学生多讲,但是总好像讲不到关键点,或者原地打转,此时是教师的适当介入点,也是教学准备点,教师并非没有什么作用了,而是需要更大的精力去搜集资料,去思考可能的生成,可以引导到什么方向,什么时候介入是合适的,以什么样的方式……第三,学生讲了,形成了一定的讨论思考的结果,但是只能停留在教材本身,窄化与浅层化了。这个时候又是教师发挥作用的时候,总结的环节既回顾,同时适当拔高,或是拓展课外,或是链接实际,而又是在整个前面讨论的基础之上延展的。教师没有说很多,但是就那么几分钟,轻轻的点拨,让学生留有对知识的兴趣,保持一种好奇的探究何尝不重要呢。
也是在这种模式之下,不同于灌输式、被动的学习,学生会主动地投入,不断地思考,他们需要参与才能「输出」,而我们知道,知识需要不断输出才能不断巩固,内化真正的理解与能力。新兴的教育下,真正优秀的学生的学习任务不仅仅是如何学,并且还需要认知如何学。这是更高一层次的学习,从单纯的接收到认知领域的学习,从而知识不再仅仅是知识,它必须还要经过一层厚厚的滤网,这个滤网要求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加上个人的理解,甚至可能还需结合一些知识链接,这个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所以同步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一定的思维能力,而当所学的知识从层层这样的滤网出来,它最终成为学生整体的素养的一部分。这或许就是这种模式下我们可以期待的诸多教育成果中,其中一种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