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近两天姐姐中午最晚12点要出门,弟弟的训练在11:30下课,下午3:00后接姐姐,所以一天都匆匆忙忙,心便浮躁了,这两天看书都有点味同嚼蜡的感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得静下心来,计划框架不能变。
第32条教儿童利用自由活动时间—通过示范和集体活动;第33条把每个儿童引向兴趣的发源地—(1)书籍应成为兴趣的首要发源地,(2)学生所喜爱的功课为第二兴趣发源地,(3)要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爱好;第34条通过劳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应经常读书,多创造“劳动”让思维处于运动中、处于创造中;第35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1)深刻了解儿童的心理和他们的年龄特点,(2)对学生的思维施以非常微妙而细致的影响——形成、确立并保持儿童的一种内心状态,使儿童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而这是与真理驾驭感知和智力自豪感相联的;第36条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1)直观性是低年级学生脑力劳动的一个普遍原则,(2)采用直观教学法时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由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思维,(3)应逐渐由直观的实物过渡到造型,然后由造型过渡到物体和现象的象征性图形,(4)由造型的直观过渡到词的形象,(5)直观手段应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第37条向初到学校工作的教师提一些建议—(1)积累智力财富和教育智慧,(2)触及青年人的心灵。
今早的摘录里读了3遍后才有所悟的的是第36条中“直观手段”和“造型直观”。初读、再读到又一次读直到摘录时边打边想,直观手段是什么?物体直观形象本身;造型直观是什么?结合这句话来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在采用造型手段方面逐渐过渡到愈来愈复杂的概括。那这些到底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站在数学老师的角度来理解:学习购物问题时,直观手段是将生活中离学生生活很近的资源利用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用加法?为什么用乘法?为什么在有加有乘时要先算加?其本质的目的时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并运用其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偶尔就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书上的足球好便宜哦!生活中这个价钱根本买不到。出现这样的情况,其本质的原因和苏霍姆林斯基描述他课堂上学生更多的关注彩虹而忽略概括性结论的课堂效果是一样的,所以我们需要在唤醒学生生活经验之后进行提炼、概括使得造型直观——合起来、变多用加法,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用乘法,需要先分别算出各部分总价才能算出应付多少钱,这用现在的词来说就是抽象出数量关系,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最后还需要运用直观性原则,而这要有很高的艺术,要了解学生的心灵和思想。
所以,触及灵魂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