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论语》第三篇第三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从本章开始,逐渐开始讨论儒学的核心内容“仁”了。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的中心思想,礼制对他有什么用?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仁爱,自己不省悟,文化与艺术对他又有什么用?
这似乎还是针对上面两章内容而说,应该是对季氏僭越礼制,在自家搞八佾舞于庭,祭祀时唱“雍”等行为的严厉批评。
从深层讲,这是孔子对文化意义的深刻表述。
一切的外在形式的礼乐,都应以内在心理情感为真正的凭依,否则就只是一个空壳而已。
礼乐的传承与飞扬,首先应该是内功、心功,是内心的涵养与培育,外在的各种仪式只是促成内心感悟和认同的一种形式、手段。
礼乐如同花朵,仁心如同根本。
没有仁的根本,礼乐之花附着在哪里呢?
既然谈论仁,这里不妨再多说几句。
“仁”这个字你看写法,左边一个单立人,右边一个二。中国东汉著名的文字学者许慎,他编写了一本《说文解字》。
书中他对仁字的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意思是说“仁”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对其它人亲善、仁爱,这个东西叫“仁”。
可见,“仁”实际上是一种真诚的心意以及向善的自觉力量。
礼、乐呢?就是行礼、奏乐。缺乏真诚之心意,行礼和奏乐就只是做戏而已。
记得有一阵子,城市里很多老板追求所谓内心清静,跑到山中的古庙宇中来修行,所谓的清修,但是“修行”了几天便耐不住性子,一个被金钱、物欲纠缠困扰的内心,能通过形式上的“修行”获得解脱吗?
对他们来讲,吃斋念佛,只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工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