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强调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的“学”,创设以“学”为中心的共学式课堂,旨在满足学生学的需求。共学式课堂倡导运用多种方式、多种媒介,在“共享”“共生”中实现“会学”“慧学”。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学、学生与学生的共学,激发课堂生命的热情,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并最终实现教育公平发展、高质量发展。
以往的课堂未能有效贯穿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其一,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设计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快速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有效激发,甚至会产生思维的惰性。
其二,课堂主导权较为固定。传统课堂由教师把握课堂的节奏,学生在被动地接受中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难以真正体会学习的本质和意义。
其三,教学评价结构不够多元。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未能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由于教师只注重最终结果,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未能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削弱了教学评价的功能。
针对以上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课堂革命”的口号,指出传统课堂无法破解全面发展问题、教师职业幸福和个人专业成长问题、学生素质和应试水平同时提高问题,课堂革命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教育在课堂”“教为学服务”为两个基本点。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对推进新时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结构,细化了课程实施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它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以引导师生共同把握和完成教学目标。对照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共学式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同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十分契合。共学式课程中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与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