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1765小时,第1708日
阅读《朱熹的历史世界》
由局部逐渐上升到整体的取径,所取得的历史知识也比较客观而稳定。因为整体面貌虽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而修正,具体问题的解决和个别事件的考证依然可以独立自存。
犹盘中走丸,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丸不能出于盘也。”(《樊川文集》卷一〇)追溯理学家在权力世界的动态,一切线索必须由史料提供,不能预知,正如丸之走盘一样。划定范围便是先亮出“盘”来,使读者可以确知“走丸”在横斜圆直之中仍有其必不逾越的界线。
第一,理学家群此时忽以推动“更改”的姿势开始活跃于政坛并不是起于政治、社会、经济的急迫危机。因此我们必须另求其动力所在。第二,理学家群之所以遭到职业官僚群的强大抗拒,在此也得到了一个有力的历史解释:在比较稳定的时期,维持现状的势力必然大于变革的要求。
孝宗朝晚期既无内在或外在的严重危机,则权力世界的波澜迭起似乎只有向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中去寻找答案。当时权力世界中除了理学集团与职业官僚群之外,最举足轻重的自然是皇帝,因为权源掌握在他的手里。
这是权力世界中两股势力的长期争持,并不是职业官僚集团与专业学术集团之间的冲突。理学家和职业官僚同是士大夫,在仕宦经历方面完全相同,都是科举出身,然后由县主簿或县尉之类的地方小吏起家。朱熹如此,陆九渊如此,刘清之也是如此。他们之所以自别于职业官僚而自成一政治团体者,分析到最后,还是由于他们继承了北宋以来儒家关于重建“治道”的关怀。所以理学家在朝廷则念念不忘“得君行道”,在地方则往往强调“泽及细民”。
无论如何,他们所攻击的是闯进了权力世界中的“道学”,而不是流传在书院讲堂之上或师友商榷之间的“道学”,
为什么孝宗和周必大要通过如许曲折才能罢去王淮呢?这首先要回到叶適所谓“王淮表里台谏”的问题。王淮执政七年,大部分台谏都是支持他的,因此没有人肯出面攻击他。他虽然因循苟且,却无明显的过失,孝宗也不能师出无名。
周必大( 1126—1204 )拥有两个独特的条件,使他成为理学家集团的第一位政治护法:第一是孝宗的信任和积极支持,第二是他和同时代的理学领袖都有很深的交情
周必大在淳熙十五年五月取得执政的地位时,他的权力基础还是相当薄弱的。所以林栗事件爆发之初,第一个出面反击的竟是太常博士叶適。后来才由右补阙薛叔似和刚刚任命的侍御史胡晋臣正式弹劾林栗。仅此一点,已可见必大此时尚不能取得台谏系统的充分配合。
光宗即位后,权源已正式移转到新皇帝的手上,太上皇孝宗的影响从直接变为间接。周必大和他的理学家盟军因此失去了孝宗在位时期的绝对优势。新皇帝最信任的人不是左相周必大或右相留正,而是知閤门事姜特立,即所谓“近幸”。“王党”便利用这一空隙,通过姜特立而展开对所谓“周党”的全面反攻。其结果则是周必大罢相,谢谔与尤袤被逐,甚至朱熹也不得不坚决辞去经筵侍讲的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