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独立就是不依赖别人,事事自己做决定,然而,人到中年,我们才明白,独立是人格成熟后的依赖,是相互之间的尊重与合作。
这让我想到了最近看的一本樊登老师的书《可复制的沟通力》,沟通是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合作,不是你赢我输的零和反应,而是双赢的共同局面。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无非就是分几种情况。第一,一对一的沟通;第二,会议式的群体沟通;第三,一对多的演讲式沟通。接下来,我将从这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沟通力。
1、一对一的沟通。
一对一的沟通,大概分几种情况。面对面的沟通、电话沟通、微信或是电子邮件沟通,但凡书面的沟通,都可以为我们加长思考的时间,想好以后再回复。电话沟通,相比书面沟通思考时间短一些,但总算可以三思而后行。只有面对面的沟通需要我们立即做出回应。
那如何才能实现面对面沟通当中的效率呢?
首先,有明确的沟通目标。与人沟通时,总有你需要达到的目的。一方面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针对沟通内容也需要直接、精确。
比如,销售员与客户的沟通,目的是卖出自己的产品,做好售后服务。沟通时不止要照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需要理解客户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为你迎来长期的客户。
作者认为,长颈鹿式的沟通比较适合。长颈鹿的特点是脖子长,这样就能站得高,而站得高,自然就看的远;第二个特点是反应慢,科学术语叫钝感力,当你不那么敏感时,你也就感觉不到伤害;第三是心脏大,大大咧咧不往心里去,自然也就不会受伤。
那么运用在沟通当中,意思就是不带评判地去观察,说出真实的感受,挖掘出对方的真实需要,最后再提出可执行的请求。
其次,善用语气、语调。两人正在沟通,一旦情绪上来了,很多时候真正的沟通目的自然而然就被忽视了,只停留在发泄情绪之上。
比如,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原本打算休息一下,刷刷手机。可这时,孩子过来找你陪他玩。如果你去去去,自己玩去,孩子肯定不高兴。孩子不高兴,发脾气了,自然你也就不能好好休息了。
反过来,你好好跟孩子沟通,妈妈上了一天班,非常累,想要休息15分钟,一会再陪你玩。孩子是不是可能体谅你的辛苦,让你休息一会,再来找你呢?
这也就是需要我们在沟通的情境中,注意语气跟语调,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通过去陈述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带评判与指责,才能让沟通继续下去,也才能愉快地完成沟通的内容。
最后,拥有肢体语言为自己加分。美国的语言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噌提出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文字语言+38%的声调+55%的肢体语言。
我们的祖先,从以狩猎为生开始,就已经在向我们展示肢体语言的重要性了。为了抵御风险,当危险来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摸摸自己的脖子。
沟通当中,当你充满自信的时候,你也一定会注视着对方的眼睛,相反,当你感到心虚、害怕时,自然而然也会有各种小动作。而对方一旦读懂了你的小动作,你的此次沟通很可能以失败告终。
2、会议式的群体沟通。
如果一对一的沟通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那么会议式沟通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当中。
还记得这样的场景吗?会议中大家都在熬时间,熬到会议结束,就解放了。两种情况,要么几个部门在扯皮,吵来吵去,没有任何意义,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决策却遥遥无期;要么大家都在等领导宣布会议结论,然后轻松离开,谁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怕受到批判与指责。
作者认为,这种会议式沟通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解决。
(1)头脑风爆法。
针对15人以下的与会者,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可以提高会议中的沟通效率。
针对“头脑风暴”的特点,与会者需要事前对会议中即将探讨或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在发言过程中则不讨论、不批评、不指责。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与会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也才能筛选出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2)平行思维法当中的六顶思考帽。
针对15人以上的会议,需要对每个与会者分布好角色。蓝色的帽子,适合主持人,做控场;白色的帽子,适合以数据支撑为主的人;黄色帽子,需要具有积极乐观的思维的人;黑色帽子,则是需要时刻评估风险的思维;红色帽子,则是以情绪、感受为主的人;绿色帽子,则是那些提出长远希望的人。
在主持人的控场下,运用这种平行思维法,可以让与会者对决策提供客观的分析与思考,从而符合科学的会议流程,取得高效的决策。
2、一对多的演讲式沟通。
演讲能力,被认为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能力。上幼儿园的孩子,就已经参加各种小主持人与演讲的课程。
从有演讲意识开始,无论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都会紧张、恐惧为什么呢?很多不要的担心让我们内心害怕。
作者认为,克服恐惧最好的方式就是内心的富足。内心匮乏的人,寻求的是外部评价,只有内心富足的人,才会把每一次的演讲都当作礼物馈赠。
演讲式沟通,就是塑造自我成长的过程。
(1)建立“坡道”。这个坡道,其实就是破题跟引题。通过讲故事、热点事件,将听众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这也让我想到了如今的写作,其实每一次写作,每一篇文章的开头,就是引题与破题的过程。想要让读者对你的文章感兴趣,你就必须花脑筋,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分散的世界中,拉过来。
(2)"发现"主体内容。也就是演讲当中的主要内容,大概分几个部分,几个方面。
拿写作来说,就是你要表达的文章的观点,是分几个维度展开,还是通过介绍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开展。
让受众有一个发现新认知的旅程。
(3)“甜点”。演讲结束,是留给听众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还是名人名言,又或是启发思考的话题。
在写作中,就是点睛之笔,是要总结行文的中心思想,还是引出值得读者启发式的思考,都是作者文字功底的体现。
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灵魂,不妨接纳自己,理解自己,走出自己的内心,与他人来一场说开始就开始的高效沟通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