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澎湃心情的期待,但是由于头晚的一整夜里咳嗽严重没能入睡,一早起来,拖着沉重的两腿走进了教室。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堂课,大家显得很安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寒假,面对极其不如意的成绩和懒惰的表现,或许他们知道这节课我会讲很多很多——讲学习、聊人生……他们在静静地等待着。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面对他们难以“相信”的成绩,面对大多不求上进的怪像,面对毫无动力的群体,为了改变我得想个好的法子。
怎么上好第一堂课,我预设过众多的方案:
一、温习课
分析分析上学期成绩,聊一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思路。
二、正常上课
结合本学期教材的教学单元,用一节课安排这个学期里的学习要求,提出需要做到的一二三。
三、对话
谈一谈寒假、过年、“放松”两个月的收获和感受,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
我没有选择“一”:温习课。
因为按照上学期对同学们的观察和他们绝大多数的不求上进现象,甚至于那么两个月压根没有哪位同学在乎成绩、问过成绩。我想:分析成绩,只不过是戳已心痛;提出要求,简直是对牛弹琴。所以,我没有选择上“温习课”。
我没有选择“二”:正常上课。
因为两个月来,身在农村的这些自由孩子们早已习惯了不用背书、不用学习。甚至于在“自愿购买”的号召保护下连寒假作业都没有。离进入学习角色,还“遥不可及”,此时上课可谓得不偿失。所以,我也没有选择“正常上课”。
也没有选择“三”:对话
“对话”:对话生活、对话孩子,对话家长!
这些是寒假一个多月我专攻的“科目”、“技能”。“如何听孩子才愿意说”、“如何说孩子才愿意听”以及“如何问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对我这个“井底之蛙”而言,如此之新颖。
学习结束后,拿到互加发给的“教练证书”,我可谓心痒痒(开玩笑的)。从前些天我发的一篇文章里,大家不难看出:我很期待学生的到来,并梦想用“对话”的方式去尽可能的改变孩子、改变我们的课堂,也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但是,在第一堂课里我也没有选择“对话”。记得上学期里,整整四个月的引导,由于学生的意识和表达问题,对话往往是碰壁,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的能力有限。
我担心两个月的不见,我们的“隔膜”很深,想想上学期的常常碰壁的“对话”,我想还是让我们学习几天吧!
最后我想到了第四个方案:分组,开启“小组学习模式”。
在我二十四年的教学中,“小组学习模式”大约采用过十来年,近几年忘却了的原因是孩子们的基础太差、意识不强,难以培养出“组长”,更难以提高孩子们的服务意识。
寒假一个多月的凉水井中学《对话生活》冬令营,我深刻意识到之前我的分组学习模式是可行的,也是之前的孩子成绩、素养能得以全面提升的根本原因。也意识到或许现在的这群孩子基础太差、效果不太明显,但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努力去尝试、去改变。
所以,我又“重操旧业”,拾起了“小组小学模式”,准备“重出江湖”!
我知道,比假期所带的凉水井中学的孩子会差之甚远,模式、内容也不及其之一二。
但是,我还是决定去尝试,希望以此培养孩子们的情感、培养孩子们相互关系、相互对话、相互来往、相互沟通的习惯,同时也可以培养相互学习的意识,最终在组长的带领下营造有学习兴趣、能基本思考的积极氛围。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节课下来,让我大失所望:
其一,没有人愿意承担组长。
本来我想:不管上学期的成绩如何,还是从中“推选出”几名组长,在选择各组组员。结果呢?按照上学期的表现和期末成绩点上来的十五名组长只有六七位愿意承担。然而,整个班分成六七组,每组差不多十来位同学,这样的学习小组是不太理想的。
最后,通过一系列的动员,勉强有了十五位组长。
其二,下面的同学不愿意选组长
这是很矛盾的问题,他们愿意小组学习,但不愿意选择自己的组长,然后换一种方式,组长也不愿意选择自己的组员。
喜欢或者想要小组学习,但是组长不选组员,组员也不主动选自己的组长。
当然,我想还有一种情况:他们想自由组合!但是,我没主张,我想以后大家都有学习心、积极性后可以自由组合。现在不行,不能放任他们,不是不信任他们,而是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便是他们曾经太太自由。
意料之中的两个“大失所望”,我感受到了并我明白,必然造成这样的尴尬局面,因为他们缺少的就是互帮互助,缺少的就是相互沟通,缺少的就是相互“吸引”,更缺少相互之间的关心和共同进步。说不好听点,除了干坏事的团伙,没有积极进步的团队!
所以,无论怎么艰难,我得再用一节课,或者再再用一节课,把这个“团伙”,组建“团队”。
此时此刻,我想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有后一句“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曾经“狂言”: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我就为这群孩子的堕落,为这群孩子的刁钻,为这群孩子父母的放弃,而伤心过,犹豫过,或许也流泪过。
每天迈进教室,常常有四五位逃学,还有四五位“以睡为主”,加上不会写、不会读的十来位,我真不知道何去何从?也不知道自己何德何能?
难过的时候好友劝慰我:老师不是救世主,我们无法让小草静待花开……
不怨天不忧地,不怨其也不忧其家人,只怨自己的命运,无法改变的命运,当然怨命运也不外乎怨自己的“无能”!
如果按照学生综合素养的等级评定来衡量,通常是“85-100”为A(也叫优),“71-85”为B(也叫良),“60-70”为C(及格),“50-59”为D以及其他的E、F(暂且统称不及格),那么请问平均分“34”,应该是什么等次?
一个学期两三次月考加上期末县统测,几乎没人及格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就表示“这个班,近五十人压根没有C级学生”,这就更别谈有优等或者良等学生的引领。
试问“没有牵头羊的一队羊群,该走向哪里”?
我久久不能因为自己的无能而自拔,教育路如此之漫长,希望在哪里?
我希望:我所要营造的这个局部的春天假使不是一个完美的春天,也有点春天的范式。当然,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的配合与努力。
好的教育需要勤奋学习的学生和通情达理的家长,加上认真负责的老师。我不优秀,但“认真负责”我当之无愧,现在等待的是家长和孩子的“加入”。
对于学生,六年的“不自觉”或许难以改变;对于家长,外出、文化欠缺……一切就那么的难!难!
但我还是高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