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读的书是《当下的力量》。顺利的读完第一章,第二章就卡住了。
书里的观点是:思维不存在于当下,思维存在于过去和未来。为什么思维不存在于当下?为什么存在于过去和未来?如果说存在于过于是因为小我,那存在于未来又是因为什么?
书里还有观点表明,小我脆弱,和需求无止尽。为什么脆弱?小我对需求什么无止尽?
好吧,在本书的开篇序言中就写到“这是一本不能用大脑阅读的书。”因此接纳这些问题的存在,我继续阅读第三章。
第三章的第一个观点,大脑的工作,不能用大脑来解决。很好的解释了我在第二章遇到的困惑。书里接着说,“自我感觉和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大部分人不愿意从问题里出来。”很好,这一句话完美的呈现了我现在的状态。当下就是阅读这本书的问题,和困惑的感觉牢牢扣在一起,执着于问题,就没有办法继续阅读。
然后有新的问题冒出来,读不懂的时候,或者有疑问的状态,也可以放在读书记录里吗?有问题,接纳问题的存在就好。也许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候,就知道答案了。
如果我们读某种书,读得不顺畅,不应该否定自己或者否定这本书,而是应该知道,可能只是“前理解”不足而已。
之前阅读一本《集异壁》讲述艺术、音乐、数学理论的书籍。感觉艰涩难懂,是因为有大量的概念不清晰。缺少这些知识领域的前经验。知识储备是否丰厚,大量阅读的技巧和体验,还有生活中的相似经历体验,都构成了对“概念”的“理解”。因此人们的知识获取存量和经验对理解的影响和作用显而易见。
今天的阅读也构建了以后阅读的前经验。当然,当下阅读的概念越丰厚可阅读的类目书籍也会更丰富,知识含量也会更宽广。但是,这个部分的影响不是一层不变的。在生活中经常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对某一句话,或者对某一个概念,开始不是很明白,很难理解,但是随着知识的增加,或者人生阅历经验的不段丰富,原来不能理解的东西也能理解了。“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慢慢到后来“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对于一本书的阅读来说,知识性的获取是收获之一。那么还有一种收获,是阅读的感受。比如《漫长的告白》里,倪妮对着一位日本老妇儿用中文倾诉,老妇人用日文表达她的感觉。两人说的不是同一件事,但是两人都很愉悦。又比如听一首小语种的歌曲,不明白歌词的意思,但是不妨碍我们感觉歌曲传达出来的感受。
理解是思维的事。感觉是生命的事。
再回顾这本书的开篇,它说“这是一本不能用大脑阅读的书”。那么从这本书开始,接受问题的存在,然后摒弃思维的部分,调用感觉来感受阅读的当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