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次研读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时,就曾对“通性通法”四个字产生疑惑,因为很多内容、很多关键词都很都不太明白,所以就把通信通法这个关键词给漏下了,今天啃读第5章第4节的内容,又看到了“通性通法”这4个字,终于弄清楚了他的“庐山真面目”。
通性
几种观点:
1.通性是指共通的性质。
2.通性指应该被熟知的、核心且应用广泛的知识结论。与日常教学的“比的基本性质”比较,通性是推出“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
3.通性是概念的性质。
4.通性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数学)思想。
通性通法是一种普遍性的学习方法,其实强调通性通法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认知论里面有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学习方法,就是一种学习通法,也是一种研究方法。
我们在考场上遇到不会做的题,用这种通性通法就有可能做得出,通性通法提供一种思考方向。比如有一道小学奥数题:求1×3×5×7×……×2023的末两位数。学生如果从来没见见过这个题,如何在考场上想得出,起码思考方向要对。这就要靠平时通性通法的学习习惯。遇到1乘到2023你不懂,那能不能先做1乘到19,做小的,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本质,解决一般化的问题,最后再解决1乘到2023的问题。这种题目就是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是通性通法的价值,没有见过的题目也会思考也做得出,所以通性通法不但不是套路,反而可以反套路,反刷题,反机械记忆。
我们想做完这个世界上的题是不可能的 ,我们学会常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是可以做到的,因为通性通法毕竟数量有限,学会常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题目。并且这种通性通法的思考问题的思想不仅仅可以用于学习,还能用于生活上,用于工作中,尤其是用于管理上。
通性通法其实是一般的认识规律,它属于哲学的范畴,哲学就是科学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性通法是认识论的内容,是科学的方法论,比如逻辑三段论是我们最常见的通性通法之一,要想得到结论,我得找大前提,小前提。基础数学研究做的事情就是发现数学定理,让人类的“大前提”越来越多 ,应用就是把这些大前提具体应用于各种情景的“小前提”。李克强总理曾经说过我们国家造不出大飞机的发动机,就是因为数学基础不够,我们的“大前提”储备不够。
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不教,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会学。学生想学又会学,那教师就能从繁杂的教学管理中解放出来,研究学科性专业性的东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服务学生。重视通性通法,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过有一点,强调通性通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通性通法是好东西,不过不是所有教师都能驾驭,这对教师的学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性通法有利于促进“双减”,双减不是减学习质量,而是丢掉无用的题海,减少做题数量,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死记硬背,减少机械刷题,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通性通法是双减的有力武器,学生不用做太多题也可以提高成绩,因为思维的方向是对的,没见过的题也能临场想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