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孔子年轻的时候一定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他觉得通过自己使劲地思考,似乎能够很快地学到东西。但很有可能,你能够思考的东西,前人早就思考过了,而且他们都已经写在书里面了。所以,你只需要把这些书一读。你就会发现,你立刻站在了巨人肩膀上。
当你站在巨人肩膀上之后,再去思考,才是在边界上游戏。才是无限游戏的边界,才会向外拓展。
所以,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他们学了前人很多东西之后,再去进行自己的创造。
并不是不允许你创造,而是你应该学足够多。
杨绛先生有一次收到一个女青年的来信,信里写了自己非常多的思考,觉得人生苦不堪言。想不通很多的问题,抱怨社会、抱怨家庭,杨绛先生回信,就一句话:你的所有问题,都在于想的太多而读书太少。
所以,孔子也这样说,这就是读书的好处。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去谋求衣食。耕作,常常会有饥饿;学习,往往得到棒禄。君子担忧是否能学到道,不担忧贫穷。”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从“学也,禄在其中矣”演变过来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我去努力地学习,努力地求道,就会禄在其中。
君子所关心的,所担忧的事,不应该是贫穷,不应该是物质。而是自己有没有接近于道。有没有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这就是要更慈悲。
因为学道和耕地这两件事,耕地是解决自己或者身边几个人的问题。古代有一派叫“农家”,农家就认为:只有耕地的人,才有资格吃饭,就主张所有的人都去耕地,这就是非常小农思想的一个学派。
但像孔子和孟子这样的人,就认为求道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求道会更慈悲。求道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有饭吃,让更多的人懂道理。
冯仑(《岁月凶猛》)在樊登读书作者光临的时候,就说:一个人在经商的时候,如果心离钱越近,他的手就离钱越远。意思就是说,如果一门心思想赚快钱,一门心思地想赶紧变现,赶紧赚钱,往往赚不到钱。
如果一个人的心离钱很远,他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是为了解决这个世界上这个社会上的某一个问题,为了达成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乐趣等等,反而他的手会离钱更近。
这就是心和手的关系。
所以,那些只管自己埋头干活儿,只管自己有饭吃有衣穿的人,往往日子过的不太如意。
如果我们的心胸能够开阔一点,能够思考更多关于道的问题,思考更多关于世界的问题,你就会发现,禄,这些我们所得到的财货,实际上都是副产品。
它虽然不是我们的目标,但它会成为我们的副产品。我们的目标,是因为你心怀天下,是因为你想要解决更大的问题。
想要解决更大的问题,就能够得到更大的回报。这也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有些人看起来很勤奋,但是也最值得同情。他们很可能是勤奋地懒惰,他们并不愿意改变,就是把一个懒惰地能够做得到的事情重复而反复地去做了。但却始终没有去思考更多人的利益和更广泛的道德问题。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说:“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不能守住它,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丧失。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能够守住它,但不以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那么民众也不会敬畏。靠聪明才智得到它,用仁德保持它,能以庄重的态度来行使职权,但不能按照礼法来动员,也是不完善的。”
这句话讲的是我们在管理团队的时候或者管理某个地方的时候几个不同的境界。
智:做事的能力。
仁:做人的能力。
庄:是如何做领导。
礼:是如何做文化。
这就是带领团队的四个不同的境界。
《可复制的领导力》中有一节就是在讲管理者的角色。
首先要能够建立信任:别人愿意跟你一起干。
其次要建立团队:意味着是别人在干活儿,而不是你在干活儿。管理者是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的人。
再次要建立体系:意味着不是靠你管人,而是靠体系管人。
最后要建立文化:意味着我们并不是在以来规章制度管人,我们依赖的是文化。大家都认同,不愿意打破这些规章制度。
这四个层次,就是管理者管理境界的不断递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