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老班主任,“班会”就是布置任务、总结纪律、批评不良现象、或者进行单向灌输的“一言堂”。而作者笔下的“班会”,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一个“管理工具”,而是一个“赋能平台”;不是老师解决学生问题的“审判台”,而是全班同学共同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品格和情感的“赋能场”。
第八章给我最大的冲击,是它实现了三个根本性的转向:
一、从“老师的问题”转向“我们的问题”。
传统模式下,纪律不好是老师要管的问题,同学冲突是老师要判的案子。而在正面管教的班会中,所有问题都是“我们”这个班级共同体需要共同面对的。这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责任感。
二、从“追究责任”转向“解决问题”。
我们习惯于问“这是谁的错?”,然后进行惩罚。但班会关注的是“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有什么解决办法?”。这个过程,不再是为了让犯错者难受,而是为了让情况好转,焦点永远在“解决方案”而非“责罚”上。我深刻认同书中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过程比问题的解决办法更重要。”因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习了倾听、共情、创造性思考和协作,这些能力将让他们受益终身。
三、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主体”。
老师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和答案提供者。在班会上,老师是引导者、促进者,主要负责维护流程,确保尊重,而思考和提出方案的主角,是学生。这给予了学生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信任。事实上,“学生们通常能够比老师更好地解决问题,因为学生的人数比老师多,而且在头脑风暴过程中能产生许多独特的想法。”这正是集体智慧的体现,也是班会能够相互帮助,解决问题的根基。
四、班会实践“四部曲”
第一步:致谢与感谢——营造积极的心理气场。这是班会的“破冰”环节,也是营造安全、积极氛围的关键。我们会围坐一圈,从我开始,或者由学生自愿,对班级里的任何一个人表达具体的感谢,公式“我想要感谢(人名)……(做的某件事)”。比如:“我感谢A,在我值日时帮我擦了黑板。”“我感谢B,在体育课上扶起了摔倒的我。”一个同学致之后,被致谢者一定要学会说“谢谢你”。开始时学生也许会不适应,但坚持几周后,你会发现教室里的“正能量”在流动,同学关系变得异常融洽。这个环节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情感学习。作者说“在最初的启蒙之后,孩子们就会喜欢上了寻找、给予和接受正面的致谢。”
第二步:议题提出——议程本记录。准备一个议程本,任何同学都可以匿名或实名地将“待解决的问题”写在议程本上,作为班会讨论的议题。这让学生感觉到,班会是“来真的”,是解决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的。
第三步:围圈发言与头脑风暴——尊重每一个声音。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头脑风暴,制定问题解决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坚决贯彻“不批评、不指责”的原则,只记录所有可行的建议。
第四步:共同选择方案与跟进。我们会通过举手投票,选择一个或几个大家都同意的方案,并约定试运行一周。下周班会,第一个议程就是“回顾上周的方案执行得怎么样?需要调整吗?” 这形成了管理的闭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决策是有分量的,是需要共同负责的。
五、反思
在实践中,我也有过困惑和挑战,其中最核心的挑战在于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书中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学生们还不习惯于互相帮助,而是更习惯惩罚,他们还不习惯于把错误看作学习的机会以及解决问题,而是习惯于逃避责任,因为他们害怕受到责难羞辱和痛苦。”
1.思维定式的转变。最初,我不仅担心自己放不了手,更发现学生们也“接不住”。他们习惯了被管理,突然被赋予权力时,第一想法往往是“惩罚那个犯错的人”,而不是“帮助我们所有人”。这时我深刻意识到,班会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绝对安全、没有责难与羞辱的环境。我们需要反复向孩子强调:“班会目的是帮助同学,解决问题”,我们在这里是为了帮助每一个人,包括那个遇到问题的人。错误是绝好的学习机会。引导他们“追究责任”的思维,转向“共同寻找解决方案”的思维。
2.过程的价值。有人会说,每周花一节课开班会,太浪费时间了。但我的体会是:“慢就是快”。正如前面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比问题的解决办法更重要。”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更是在反复演练如何尊重地沟通、如何创造性地思考、如何负责任地决策。从长远看,它节省了大量的“救火”时间,培养了学生的自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本万利的教育投资。
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渴望有价值、有归属,而错误是学习的最好时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与人合作、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基于“互相帮助,解决问题”的班会,能教会孩子的,远不止是某个问题的答案,而是面对任何人生难题时的那份底气、智慧和善良。
所以,我们不防试着从“讲台的中央”走到孩子中间,把思考和成长的权利,温柔而坚定地,还给孩子们。
六、实践
过去一周,已开展了有计划的“跑操口号”主题班会,针对“请假”问题的主题班会上,以及随机发现的“课堂纪律”问题的主题班会。班主放手由学生主持,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为宗旨,引导性问题及交流为中心,措施制定为目的。结果正如作者所言,孩子们对问题的反思是到位的,收获是深刻的,往往会有许多新奇的点子来解决问题,最后措施的制定、实施也就有了力量。




当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学习在问题中成长,我们也收获得了身心的放松与学生的信任。
另外,也准备了班会议程本,学生可以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写到班会议程本上,同时,同学们们的错误也可以随时触发“微班会”,即时解决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