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书籍《拖延心理学》的读书笔记,主要是关于第一部分。这本书是两位美国的心理学博士:简·博克、莱诺拉·袁所写,他们都是流形心理医生,所谓流形心理医生,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上电视、电台做节目,在各地召开工作坊、做演讲,写作科普书籍,宣传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临川工作室为辅。与之对应的临床心理医生,主要工作是每天接待一些来访者,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偶尔讲课也是讲给心理治疗师听得,写书也是业余为之。另一本心理咨询书籍《战胜惰性》的作者埃利斯就是一名临床心理医生。《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虽然是流形心理医生,但他们也经常进行一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所以也有临床心理医生所需具备的能力。再回到本书,这本书的第一版在25年前就已经面世,并且经久不衰,可想而知是一本不错的心理治疗书籍,中国的翻译版也是卖的相当火热。
书籍第一部分讲的是拖延与我们行为之间的联系。作为普通大众,我们都会有拖延的经历:当你刚刚接受一个任务时,总觉得自己这一次一定会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将它完成。虽然你感到自己不能够或者不愿意马上就开始工作,但是你还是相信:不管怎么样,事情不需要你做什么特别的安排,总会自然而然地启动。当过了一段时间有,你的希望变成了担忧,因为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失去了,这一次想要好好做的幻想破灭了,并且这一次的情况并不比以前好多少等等,这一切让你开始有些焦虑,压力也逐渐加重。但是你也知道,离最后期限还远,所以你还是抱着一些希望。当时间又溜走,你还是没有上手做事,现在的情况不再是如何有一个理想的开端,甚至也不再是如何给自己做事的压力,而是一种不祥的预感取代了所有那些剩余的乐观情绪。你压力特别大,感到自己几近瘫痪,与此同时,一连串的想法在大脑中打转:1.你后悔你应该早点开始的。2.你愿意做所有的事情,除了摆在眼前的这件事。3.你无法享受任何事物,因为这件事一直盘旋在你的脑海中……你感到内疚、惭愧甚至欺骗了别人,你脚下的地面正在崩裂,但你还是保持些许的乐观,因为你在盼望奇迹出现。最后你已经绝望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毛病。此时,最后的抉择就是:做还是不做。当你艰难的决定不做的时候,你选择了放弃,因为需要承受的痛苦实在是太大,何必庸人自扰呢。一旦决定做,你就选择了背水一战,当你真正动手的时候,才开始发现事情并美欧你想象的那么糟糕,虽然它很困难,令人痛苦,但至少你开始在做了,这让你松了很大一口气。最后经历了这么一个流程,你下定决心不再拖延。这样的一整套流程也即作者所说的“拖延怪圈”,拖延症者就在这个怪圈中一直循环,很难跳出。长期处于其中,不仅需要承受巨大的的心理折磨,还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外在后果。拖延者恼怒、后悔到强烈的自我选择直至绝望。向外还会产生严重的外在后果,必须承受在工作、学业、家庭以及人际关系上的重大折磨,他们会失去很多对他们相当有用的东西。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而然就会问,我们为什么会拖延呢?是什么原因导致拖延的产生呢?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拖延的不良习惯,是因为他们害怕,害怕失败。在他们心中有一套他们自己的假设,这些假设将为成就而奋斗变成了一件令人恐惧且冒险的事情。这些假设是:(1)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2)我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我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说,我的能力越强,我的自我价值感越高;(3)结合前面两条假设,就可以推导出我所做的事情反映了我的个人价值,也即我的表现就等价于我的价值。基于这样的假设,当他们对自己在一件事情上的表现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不仅认为自己在这件事上失败了,他们还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个人的表现成了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单一决定因素时,问题就产生了。这个人表现如何成了唯一的衡量;其它方面都被忽略了。一个出色的表现意味着一个出色的人;反之,一个平庸的表现意味着一个平庸的人,这成了一个定论。人们天然的想具有高的个人价值,此时,拖延症者就不想看到一个失败者的或者不好的结果,因为这是自己没有价值的体现。此时,他们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相信他们的能力要大于其表现。因为一旦拖延介入其中,你的表现就不等于你的能力,也更反映不出你的价值。拖延症者宁愿承受拖延所带来的痛苦后果,也不愿意承受努力之后却没有如愿以偿所带来的耻辱。对他们来说,责备自己邋遢、懒惰和不协作比把自己看成无能和无价值要容易忍受的多,拖延就可以让这种恐惧有所缓和。
其实拖延症者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于完美主义者,心里学家甄别出两种类型,分别是适应型的和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一个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那些获得较高成就的人,例如冠军运动员、获得非凡成就的生意人以及诺贝尔奖科学家,他们都知道自己有时候会犯错误,有的时候会度过难捱的一天,还有的时候会由于表现不佳而遭受短暂的挫折。虽然他们在为一些远大的目标而奋斗,但是他们也能够容忍有时呢能达成目标时的挫折和失望,他们知道自己能够继续努力、改善工作。拖延症者就是另一种完美主义者: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他们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在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中,你对自己的要求跟你对自己表现的期待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所以你更容易去自责,也更容易感到消沉,你的自尊因而也处于较低的水平。两种不同类型的完美主义者衍生出两种不同的心态:成长心态和固定心态。固定心态认为,假如你聪明又有才干,不管什么事情,你就没有必要为此而努力;需要努力是不够聪明和没有才干的证据。同时,每一次表现都被看成是对你能力的一次定论性衡量,失败令你感到危险;失败永远地决定了你这个人。第二种心态:成长心态的核心信念是: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通过努力工作,你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聪明、更优秀。作家梅·撒尔顿用优美的而文字来描写了成长心态:午夜时分,往事历历,纷至沓来。其中不尽是美事:痛苦、错误、未尽之事,以及令人羞愧和悲伤的种种往事一齐涌上心头。但是一切,无论好与坏,痛苦与欢乐,都描绘进了丰富的人生画卷中,都成了我思想的粮食和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