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塞德兹博士认为:
“人如同塑造陶瓷一样,
小时候就形塑一生的雏形,
幼年时间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黏土,
给予什么样的教育,
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给他涂上什么颜色与图案,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画面。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一身最重要的事业。但想要教育好孩子,我们先得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与特点,然后才能进行科学教育。
每对父母都是无证上岗,我们只能通过后天不断的补课学习,让我们的教育方法更加合理完善,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0-18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让大家有章可循,不再迷茫。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5岁)
2.儿童期(1.5-3岁)
3.幼儿期(3-6岁)
4.学龄期(6-12岁)
5.青春期(12-18岁)
6.成年早期(18-30岁)
7.成年中期(30-60岁)
8.成年晚期(60岁以上)
家庭教育主要强调18岁前的阶段,所以着重介绍前5个阶段。
一、婴儿阶段心理与行为特点
这个阶段被称为“口欲期”、“前语言阶段”,孩子通过目光交流、声音与监护人沟通;婴儿在二个月以后,就会寻找声音的方向,用行为表达情绪;与监护人是共生关系,稳定的照顾者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基础。
婴儿天生有反射反应,主要靠感觉与动作来了解外部世界;四五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识别情绪;九至十二个月,开始练习行走,有了“自我”意识。
对这一阶段孩子的及时满足与安全保障,是建立孩子自我认同与自我界限的基础。
这个阶段是“安全感”建立初期,一定要引起重视。
二、儿童期心理与行为特点
01 认知与思考方面
儿童期指1岁半至3岁,这一阶段,亲子之间的共生依赖关系有所减弱。在认知与思考方面,表现为孩子有了“心理表征能力”,被称为“前概念时期”,他会加工和组织信息了。
这个阶段的孩子区分不了死了和有生命,2岁左右会形成回忆。会发现很多孩子喜欢玩想象性游戏,比如拿个手机放耳朵边,装作打电话。家长若能参与其中,使游戏更接近于生活,对孩子身心发展大有裨益!
这个阶段有一个词“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是皮亚杰使用的术语。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即使个体不能知觉到物体的存在,它们仍然是存在的。
父母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来训练孩子的记忆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另外也应该理解孩子与妈妈分离时的焦虑。
02 情感与心性发展方面
在情感与心性发展方面,儿童期的孩子有了自我感,有了羞怯、窘迫、嫉妒、自豪等自我意识情绪,还有共情反应。
有些父母为哄住孩子,会吓唬孩子,孩子信以为真,会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常此以往,造成口吃、遗尿、智力发育迟缓等。
父母对孩子的情绪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比如嫉妒,这是一种自然而然出现的情绪应应,父母积极引导,并不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了性心理,会发现男孩和女孩不一样。还讲到一个词“肛门期”, 肛门期(anal stage)约1.5~3岁,动欲区在肛门。在这一阶段,由于幼儿对粪便排泄时解除内急压力所得到的快感经验,因而对肛门的活动特别感兴趣,并因此获得满足。
在这段时间里,父母为了养成子女良好的卫生习惯,多对幼儿的便溺行为订立规矩,加以训练。如果父母的要求能配合幼儿自己控制的能力,良好的习惯可以因而建立,从而使幼儿长大后具有创造性与高效率性。
如果父母训练过严,与儿童发生冲突,则会导致所谓的肛门性格,一种是肛门排放型性格,如表现为邋遢、浪费、无条理、放肆、凶暴等;另一种是肛门便秘型性格如过分干净、过分注意条理和小节、固执、小气、忍耐等。
这个阶段是“自主意识”形成初期,家长一定要适当放手,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主动探索世界。
三、幼儿期心理与行为特点
01 认知与思考方面
幼儿期是指3岁至6岁的孩子,这个阶段在认知与思考方面的特点是处于“前概念阶段”和“直觉思维阶段”,对事物的认知主要靠观察、形象、直觉和感觉。
表现在缺乏“守恒”观念,一样的水,孩子会觉得细高瓶里水比粗矮瓶里水多;思维的“不可逆性”,一样的饼干,一袋洒在了地上,孩子会觉得撒掉的这一袋多;4岁以后,孩子有了分类能力,家长可以陪孩子玩这方面的游戏。
在接触到计算时,要形象,具体,因为孩子还没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体验到成功,有助于孩子体会到自我能力,成就感,培养他一生的自信。
你以为孩子开始说谎,编造一些事情,但说谎可能并不是孩子有意识的,他分不清想像与现实有什么不同。
孩子在这个年龄,对外界充满好奇,他有太多为什么。父母好的陪伴可以训练孩子的记忆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促使其思考的能力。
02 情感与心性发展方面
幼儿阶段孩子情感与心性方面的特点是,能够识别、控制、体验到情绪,对情绪产生的原因有了解,能对情绪有反应。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孩子会自己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以减轻自己的焦虑情绪。
父母要让孩子多体验到积极正面的情绪,避免控苦、讽刺,让孩子产生内疚感。这个阶段的孩子善于幻想,父母可借助于这个特点与孩子交流,满足孩子内心诸多渴望。
03 言语与沟通方面
3至6岁孩子言语与沟通方面的特点是,语言器官发音已完善,韵母比较清晰,声母还有些混淆。孩子会关注到自己的发音,也会纠正别人的发音,说错了还要为自己辩护。
孩子词汇量逐渐丰富,语言中名词、动词多,会使用量词了,也会逐渐增加修饰词、形容词的使用。孩子模仿能力强,尤其对一些侮辱性与攻击性词汇。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做好示范,孩子说时,家长也不要过份关注,适当引领,孩子自会改正过来。
孩子有时候独处时,会自言自语,那是孩子注意力比较集中,沉浸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家长不要打断和干涉。父母要经常与孩子对话,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训练到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04 动作与行为方面
孩子动作与行为方面的特点是,粗大动作,灵活平稳;精细动作,自理增强;集体活动,意识增强。比如拍球、骑车、搭积木等等,都是适合幼儿玩的游戏。
孩子还比较热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孩子吃饭慢,其实孩子是在体验独立感,父母要给予支持,强行制止或帮忙,会限制了孩子动作发展的心理动力。
05人际关系方面
幼儿阶段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特点是平行的、合作的,还有体验同伴友谊。和小朋友在一起,也会各玩各的,也会相互之间有合作。跟谁此刻玩得好,就说谁是他的好朋友,这个好是感觉层面的。
父母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同龄孩子玩耍,当孩子们之间争吵时,家长要意识到,这是孩子们在学习相处,争吵是为了解决问题。
06自我认知与信心方面
幼儿阶段的孩子自我认知与信心方面的特点是有了自我界限和同理心,做事情既为自己考虑,也会考虑会给别人带来什么。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老师怎么评价自己,自己的表现怎么样。父母对孩子的表扬要实事求是,指出具体在哪些方面好,不能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
孩子会根据父母、老师的评价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形成自己的“超我”。父母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努力和闪光点,增强孩子的能力感。
这个阶段是“规则意识”建立初期,也是培养自信心的最佳时期,家长一定要把握时机,为孩子接下来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学龄期心理与行为特点
01 认知与思考方面
学龄阶段是指6至12岁,上小学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认知与思考方面的特点,首先是由幼儿阶段的直觉思维到小学低年级的具体形象思维和小学高年级的抽象逻辑思维。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思维特点是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知道,细高瓶里的水和低矮瓶里的水,高低不一样,但水一样多;他也懂得了,饼干撒在桌子上,看起来多了,但和装在袋子里是一样多的。
在记忆方面,幼儿阶段是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对什么感兴趣记忆什么。到了小学阶段,有意识记忆开始了。7至12岁,专注时间通常为15至20分钟。12岁以上,达到30分钟。
怎么能让孩子的注意力具有稳定性,合理分配,并可以转移,除了自我发展,家长也要刻意训练。专注力是一种能力,是孩子接受外部信息的大门。
02 情感与心性方面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自我情感控制能力弱。一件事情做好了,得到了父母和老师的赞许,他会很开心。反之,如果搞砸了,他自己也会很自责,产生内疚感。
这个时期,孩子刚刚入学,父母要让孩子多体验积极正面的情感,避免引起孩子消极负面情绪的事件。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养成良好的自尊和道德意识。
在心性方面,孩子从心性“萌芽期”到了“潜伏期”。从幼儿阶段与异性父母比较亲近转变为“同性期”,表现为同性认同。与同性父母比较亲近,男孩什么样,女孩什么样,有了自己的判断。在学校里,会和同性小伙伴玩得比较好,还会对异性表现出反感。
03 言语与沟通方面
在言语和沟通方面的特点是,孩子词汇量增大,但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家长要有意训练。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创设情境让孩子表达自己。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有表达的欲望。
04 动作与行为方面
小学生动作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大肌肉动作和小肌肉精细化动作都发展很快,踢球、打羽毛球等运动量较大的活动,孩子都乐意参加;写字、画画、做手工,孩子也可以做得很好。
在行为方面,孩子对一些抽象的说教并不十分明白,他行为的动机就是爸爸妈妈说好,老师说好,所以要就具体行为多鼓励。
持久性差,很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与孩子的互动要生动,有趣,吸引孩子注意。在三四年级时,孩子形成社会道德观。
05 人际关系方面
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特点是,从幼儿阶段对父母的完全依赖到自主;在同伴团体中寻找归属感,认同感。
幼儿园放学的时候,孩子见到爸爸妈妈,会特别开心。但在小学,放学以后,孩子把书包给爸爸妈妈,还想找小伙伴再去玩一会儿。
影响被同伴接纳的因素有: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个人因素。聪明、成绩好、强壮、爱运动、活泼,外向的孩子比较受欢迎。
小学生选择同伴具有一定的性格特点,因为拥有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方式,便于相互合作和交流,也反映了小学生性别认同的特点。
06 自我认知与信心方面
自我认知与信心方面,孩子从幼儿阶段的好或者坏,学会了整合。懂得了一件事情,父母的看法是什么,他人的看法是什么。自己积累的经验,他人的评判与反馈会给予孩子信心。
五、青春期心理与行为特点
01 认知与思考方面
孩子12岁至18岁,初中及高中阶段,称之为青春期。也有些孩子10岁左右就进入青春期。
在认知与思考方面的特点是,思维进入“形式运算期”,具有了抽象概念和逻辑思考的能力。对于一个问题,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思维比较活跃,会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观点,并为其争论。做事情有了计划性和决策性。在这一时期,要关注孩子学习方法、阅读能力、沟通能力、时间规划等能力的养成。
02 情感与心性方面
情感与心性方面的特点是,情绪丰富、强烈,不稳定。小学、初中,易激,易怒。高中具有“内隐文饰性”,就是心里想的与外表表现出来的并不一样。青春期还是与异性交往的“潜伏期”进入“异性期”。
03 言语与沟通方面
初中、高中阶段的孩子言语与沟通方面的特点是,开始推理和评论。说话时会用讽刺、挖苦或反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对肢体语言有了很强的把控能力,喜欢使用网络语言。
力图摆脱父母,更好的体现自我价值,但孩子对自我的了解有限。批评能力发展很快,多用行动表现自己的心情。比如把门关上,一个人待在房间里。
04 动作与行为方面
动作与行为方面的特点是运动技能有了很大发展,男女会有不同。在心理上呈现出两面性,父母既要放手,不过多干涉。又要积极关注,及时伸手帮助。
在情绪上,孩子不够稳定,容易冲动,不能克制自己。
05 人际关系方面
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特点是疏远父母,亲近同龄,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孩子会从同性父母身上习得角色特征,如果与同性父母疏远,有可能引起角色混乱。
06 自我认知与信心方面
在自我认知与信心方面的特点是,自我认识的不确定性和与父母之间的“代沟”。他会总认为自己是别人关注的焦点,对父母生活也不满意,好高骛远,不能立足现实。
孩子会特别关注重要他人和同龄伙伴对自己的评价。所以父母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和认同,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内心有力量。
优秀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就是肥沃的土壤,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安全摆渡到未来的人生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