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我们了解了为人的五个层次,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以后,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论语》这部书在它的《学而篇》里面告诉我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那什么是本:
这个答案在儒家的另一篇文章《大学》里面,给我们做了非常明确的回答,我们看看《大学》这篇文章是怎么给我们回答的:
先来读读《大学》的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这篇文章,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好好读读的,我们后面会专门给大家分享。
今天主要给大家分享,君子务本的本是什么,《大学》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君子务本的本是“修身”,因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管你是天子还是庶人,不管你是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概以修身作为根本,因为“本立而道生”,这个“道”包括了宇宙世间,古往今来万事万物的“道”,当然也包括了我们今天讨论的“人道”,或者说为人之道,每个人的“为人之道”,决定了这个人将成为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这五个为人层次里面,最终落在哪个层次。
那修身怎么修呢,我们今天也讲修身,讲的是修身塑形,让自己的身材变好,我们讲的修身,不是修身塑形,让自己的身材变好,我们讲的修身,是修心,讲的是《大学》这篇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心正而后身修,所以我们讲的修身,讲的是修心,心得其正,身得其修。为什么讲修身是其实是修心呢?
[if !supportLists]1. [endif]我们前面讲的“庸人”里面,讲到,庸人的一个特征是什么,庸人有个特征是:日选于物,不知所贵;从物而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政,心从而坏;庸人的“心”是“从而坏”的,庸人的“心”是颗坏心,而不是一颗正心,也就是“心不正而身不修”,所以庸人所以成为庸人。
讲到底,庸人之所以成为庸人,君子、贤人、圣人之所以成为君子、贤人、圣人,都是指的那颗“心”而言,庸人“心”,成为“庸人”,君子“心”,成为“君子”,圣人“心”,成为“圣人”。
这就牵涉到中国文化的道统所在,中国文化的道统所在,在于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涉及到两颗心,“人心”,和“道心”,下面我们给大家简略的分享中国文化道统的这“十六字真言”, “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