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思维导图开启单元备课
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不重合的话,一条直线,相对于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程度叫角。 ——《几何原本》
抓住一个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一书中,提出要抓住角的本质,即那个倾斜程度。但是在我们的教材中,对于角的定义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图形叫做角,并没有揭示出角的本质。
跳出一个误区:
通俗的说角的大小就是张开度,研究角就是为了研究它的张开度。在第一阶段二年级的时候认识角这节课中,除了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外,还要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叉开的大小有关。通常情况下我们是这样说的:脚的大小与脚张开的大小或开合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今天才知道这样的表达不太合理。因为边是用射线定义的,不能说边长,只能说两条边重叠,不能说长短。那怎样借助教材来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理念?在书中借助一条大鳄鱼和一条小鳄鱼,小鳄鱼嘴巴张得大,大鳄鱼嘴巴张得小,问学生哪条鳄鱼嘴巴张得大?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理解,学习角主要是为了研究他的张开度问题,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熟悉一个单元:
不是为了刻意进行大单元备课,而是要先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框架而去更合理的备课。本周教学进度是前两天复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几个典型解决问题?,顺便夯实±混合运算的笔算,接着会进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今天备课后发现在角的初步认识第一学段总体目标有四个:
1.认识角,正确画角,建立角的表象;
2.认识直角,会正确画直角;
3.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用三角尺拼出钝角;
4.角的大小与张开度有关,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三个锐角,最少有两个锐角,最多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
其实细分起来,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画角、拼角需要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对于一个陌生的几何概念,想要一下子让孩子所接受,还需要多备教材,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