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在前文我们曾做过介绍,他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45岁,是孔门唯一的南方人,吴国人,被誉为南方夫子,也是孔门十哲之一,位列文学科头名,比子夏的经史文学水平还要出色。前文曾讲过子游问孝,这章讲他在武城这个地方做武城宰,就是这个城镇的地方长官,孔子非常关心他有没有发现人才,问他“女得人焉尔乎”,你求得贤人了么?子游回答: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走路从不拐弯抹角,不走小道、捷径,平时不为了公事就不会来我房间私下找我。子游认为从这两件小事可以看出,这个人行为端正,不抄近路,不图省事,而且不走后门,不和领导讨好关系。澹台灭明,字子羽,实际也是孔子的弟子,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讲到,孔子因为澹台灭明,识人失察了,孔子一向看人很准,但是澹台灭明这里看走了眼,因为这个人相貌丑陋,体态猥琐,令人厌恶,孔子就没有把他留在身边。后来,澹台灭明到了南方,因为为人光明磊落,又博学多识,追随他学习的学生后来竟有300多人,孔子听说以后反省自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仅看相貌,丧失了澹台灭明这位贤德的学子。“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宰予前文讲过,能说会道非常聪慧,开始给人印象很好,后来发现他睡懒觉,不勤奋不踏实,做事投机取巧。朱子讲到:“后世有不由径者,人必以为迂”,如果有近路不走,有小道不抄,后世的人一定会说这个人太迂腐了,平时不知道和领导套近乎,这个人是不是太怯懦太迂腐呢?而子游正因为这两件小事看出,澹台灭明做人方方正正,光明磊落。所以朱子提倡,人持身当效仿澹台灭明,该怎么走路做事,就怎样。不要投机取巧,这样的人才没有苟且敷衍,才靠谱,不会失去人群的信任。而发现人才,应当效仿子游,从品质本质上确认,先看德,而不是先看才,从小事上就能看出这个人靠不靠谱,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非常大的启示。教育应该有次第,先规后矩,先方后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看似不翻越栏杆,不走草坪,不抄近道这样的小事,却是做人方正品质的坚持,从小教孩子做事取巧,就丢失了原则立场,长大后无法取信于人。那遇事是不是不会变通?遇事当然要变通,但应该守住教育次第,先教该是什么样,长大一点,再逐渐引导为人处事尺度的把握。尤其现代教育当中,往往以孩子的考分成绩为标准,以此来评价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这是非常错误的,导致整个社会重才轻德,口号喊的震天响,评价标准却俗不可耐,导致社会当中靠谱的人也变得稀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倡立德树人,对于知识的掌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现在无论男女、智力高低,一律在一个频道上比拼,看起来公平,实则,对学的快的不能往前学,学的慢的不能慢慢来,男女也一样,完全是机械加工,一刀切,其实一点不公平。我们常说高考有问题,但是它是现在唯一公平的方式,但是比考试成绩,基本是智力比拼,那道德品质呢?我们整个社会怎样培养靠谱的人呢?其实国家从来没有提倡过应试教育,可悲的是,我们中国家长认同了应试教育,国务院教育部发布的文件提倡素质教育,而且是全面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的方向搞错了,认为全面素质教育就是: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音体美,一堆知识的堆积,这就是有素质了么?我们中国人都知道,说一个人有没有素质,是指做人做事的态度,言行举止,举手投足,行为语言的礼仪,不然什么是素质?所以当我们家长开始觉悟,真正从家教开始重视真正的素质教育,社会、政府、学校、评价体系,开始倾向于以德行、言行举止、做人做事着眼入手,社会风气很快就会改观。依照目前这种比拼,我们也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待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吧!
焦老师讲论语6.1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写在前面的话先不说,直接上目录和正文。 上部 一、共勉篇 (一)共勉 (二)学习 (三)交友 二、言行篇 (一)言...
- 今天心情指数:9分 感恩自己现在的喜欢 感恩自信的状态 感恩对工作中的模式的发现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