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一些观点)
你好,我是林有有。
好好说话无论在什么年纪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也是大多数人欠缺的本领。什么时候最难好好说话呢?就是在接受别人批评的时候。
最近的微博热搜,赫然出现了陈凯歌。看过《演员请就位》的人都知道,这是因为李诚儒批评了电影《无极》,而《无极》的导演正是陈凯歌。比起批评本身,让所有人耿耿于怀的,恐怕是陈导字里行间“仓皇而逃”的涵养。
有人讥讽,这就是第五代导演的涵养吗,都不会好好说话了。涵养和好好说话又有什么关系呢?涵养,是一个人最窘迫时体现出来的为人处世,好好说话更像是它的一道检验标准:我不会在你最得意的时候为你抹黑,但我会在你最失意的时候成为短板。
事实上,好好说话比我们想的简单得多,一则,学会如何接受批评;二则,学会怎么批评别人,足矣。若能追问本源,了解个中原委,则是锦上添花。
01从小就有的“反骨”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李世民在魏征死去后对众臣所言,“今魏征已去,吾失一镜矣。”后知后觉是一种最可怕的自省,这意味着必将有一件事,或一段人生既为过去。最好的反省,其实是我们从别人的经验中后知后觉,迁移转化到自己的人生。
不同于《三国演义》里魏延的“天生反骨”,这里说到的“反骨”是家庭教育的产物。父母一路批评式教育或褒奖式教育都会出现反骨。我讲一个批评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例子:
我的发小小魏延,父母是普通职工。比起女孩子,男生的情商成长速度总是和智商成反比。同样被班主任叫住开小会,他总是最后走的那个,也一定是第二天最早鼻青脸肿进教室的那个。由这番景象不难推测,这小子昨天又被他爸揍了。
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劝他,为什么就不能给你爸说句软话呢?干嘛情商这么低自讨苦吃?这家伙也是阵阵有词,“一上来就劈头盖脸一顿说我,也不问问怎么回事,我不愿意听。”因为他刚好姓魏,渐渐地,我们私下就起了外号“小魏延”。
与其说我们几个和小魏延是一起长大的,不如说是看着他被打大的。他父母是不善言辞的那一类,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唯师、唯书、唯成绩,几乎没有沟通的想法,加上工作属性的干系,也没有时间和心情。
现在的小魏延,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技术,拿着不低的年薪。我们都很好奇,这杠头到底是怎么混到这一步的?“除了技术还能靠啥?”一个同学打趣他,“难不成还靠你谄上媚下?你小子可是听不得一点不好的人。”“是啊,我打小就是这性格,谁批我我就和谁顶,你们看我这个疤就是我爹抡棍子打我不小心碰出来的。改不了了,混到这位置也到头了,做不了管人的事,别人也管不了我。”
其实,我们都知道,他不是完全无法听取别人的批评。他是反应最强烈的那个,但也是整改效率最快的那个(我们都说他是被打出来的)。小时候,父母无法和他共同建立起良性反馈,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再面对不同方的质疑、批评,他更多的感受是手足无措。而为了迎合成年人的身份,习惯性地反驳成了尊严的保护伞,拒绝接受只是用来掩饰慌张罢了。
上次聊天之后,我们劝他,下次听到批评,再想发脾气的时候,先数三个数,想着做到“先礼后兵”,实在不行,就想想还有六个人等他下班请客喝一杯呢!
以终为始地分析自己的经历,无法接受批评这件事,可能早就扎根于童年之中。推己及人,当我们自己为人父母之时,面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把事后的疾言厉色、批评教育,换成另一种方式的关切、解释、引导,或许就能避免孩子出现不必须有的“反骨”。
02 被忽视的“正反馈”效应
既然是批评,即使再圆滑的人,也无法兼顾到批评的严肃感和聊天时的轻松感。像小魏延这类人,氛围有异,一定是先爆炸的那个。后果便是,没有人会再把焦点集中在批评意见的正确性上,转而开始道德攻击。如郭德纲说的,人与人之间要想诋毁对方最好的方式就是从道德方面进攻。
有人会问,那从小形成的“反骨”,长大之后真的不能剔除了吗?不尽然,有一个武器可以介绍给你:正反馈效应。简单地说,正反馈效应是一种加强作用,会让好的变得更好,坏的更坏。举个更通俗的例子,就像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原因之一就是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下,出现了正反馈效应。
富人的一种典型思维是资本致富;穷人的一种典型思维是劳动糊口。
富人通过理财实现原始资本的积累,更多的资本积累促使富人更加聚焦理财,从而得到更多的资本和更好的理财方式......
穷人通过劳动只能不断解决基本的生计问题,在没有额外收入的情况下,始终徘徊于劳动、生计之间......
正反馈不是凭空形成的,它的产生需要“刺激”。富人若想延续正反馈,更多的资本积累就是一种刺激,而穷人若想摆脱穷困,打破正反馈,那额外的收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刺激。
如何用正反馈来剔除反骨,更容易接受批评呢?
很简单,找到接受批评带来的好处,然后把它放大升级;或者找到不接受的坏处,然后放大。
比如,我的好朋友小魏延和同事合作一个项目,在他完成自己的程序后和同事对接,同事对他写的代码提出了十条意见,其中三条是有待考核的。此时,小魏延想洗心革面接受别人的批评,他应该怎么做?
他可能会这样想:咳咳,这么多意见。七条有用的,三条很low。如果先按着调整一下,确实可以优化一点,可以早点完成,耳根就清净了(好处),也可以跟老板汇报的时候少挨批评(放大),还是不错的,改完明天周末刚好睡个懒觉(升级)。行吧,先改吧。
他也可能会这样想:咳咳,这么多意见,七条有用的,三条很low。如果我不改又怎样?反正效果差不多,但是可能到了大老板那还得被pass(坏处),搞不好还得扣奖金(放大),耽误进度了再给我降职降薪就不划算了(放大),行吧,先改吧。
面对批评,除了接受,我们也不能忘记拒绝的权利。接受的前提,是辨清你面对的是否为批评,而嘲讽、污蔑、辱骂、构陷、造谣、找茬,这些本就不应打着批评的幌子为你徒增烦扰。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分析对方的目的:是在与你谈论工作,还是将你作为情绪出口。如果是后者,你大可理直气壮地离开,这也是一种回应。
03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如果你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身边爱批评别人的人总是习惯性地以“过来人”自诩。正如《孟子》中所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权利、地位为人们提供了话语权,同时暴露出人性的弱点。
这种好为人师的情况,最不容易出现在高中、大学;最容易出现的场合,反而是生活和职场当中。分析其中的缘由,或许韩愈早已经言明,“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此为高中、大学之师;而好为人师者,好比没有驾驶证的伪司机,没有资格证的伪教师,没有专家证的伪专家,多说几句也不过是为了验明正身罢了。
马东每次在奇葩说的总结发言,从来不会让人觉得在说教,因为越是有涵养,越是会好好说话的人,越懂得分寸感。
在你需要对别人提出批评时,如何做到像马东一样分寸拿捏准确呢?这里有一条小建议:把优越感留给别人。因为没有了优越感,也就不会给自己好为人师的机会。如何把优越感留给别人呢?可以参考下面的做法:如果你有私家车,别人没有,那就不要讨论跑一次高速耗油多少;如果你有市中心的房子,别人没有,就不要讨论学区房的价格;如果你有健康,别人没有,就不要讨论刚买了多少人寿保险。
在改变这条路上,习惯是最大的敌人,因为在不知不觉中,它就成了思维和情绪的放大器,千万不要妄想仅凭一朝一夕的改变就得来焕然一新的人生,凡事欲速则不达。
本文要点总结:
1、涵养,是一个人最窘迫时体现出来的为人处世,好好说话更像是它的一道检验标准:我不会在你最得意的时候为你抹黑,但我会在你最失意的时候成为短板。
2、面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把事后的疾言厉色、批评教育,换成另一种方式的关切、解释、引导,或许就能避免孩子出现不必须有的“反骨”。
3、利用正反馈效应剔除“反骨”:找到接受批评带来的好处,然后把它放大升级;或者找到不接受的坏处,然后放大。
4、面对批评,除了接受,我们也不能忘记拒绝的权利。分辨是否为批评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分析对方的目的:是在与你谈论工作,还是将你作为情绪出口。
5、在你需要对别人提出批评时,把优越感留给别人。因为没有了优越感,也就不会给自己好为人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