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
(《河南程氏遗书·谢显道记忆平日语》)明道先生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时以经语录作一册。郑毂云:“尝见显道先生云:某从洛中学时,录古人善行别作一册,明道先生见之,曰玩物丧志。盖言心中不宜容丝发事。”)
谢良佐,字显道,人称“上蔡先生”,程门四学士之一。
明道先生认为,背诵大量经书,以图博学,这是玩物丧志。据郑毂说,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谢良佐在二程门下学习的时候,曾经将六经的语录摘编成一册,明道先生看见了,批评他这是玩物丧志。郑毂认为,明道先生的意思,修心不应该在心中滞留这些琐碎的只言片语。
记诵博识本身不是坏事,但是仅仅为了显示自己博学,而大量背诵,就背离了治学的本意,丧失了治学的志向。如果治学不是为了修心,那么经义文章也就是外物而已。
从本卷第十八条到二十七条,讲的都是治学的功夫,主要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志向要远大,这是前提;二是要有着力处,不能光说不练;三是功夫要笃实,循序渐进。
2.28
(《河南程氏遗书·拾遗》明道先生曰)礼乐只在进反之间,便得性情之正。
《乐记》曰:“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
文,美也,善也。礼,讲究的是退让、撙节、收敛,故礼主其减,礼也是一种约束,人们往往有不守礼的倾向,故须进,努力去遵守,故以进为文;乐,使人放逸,愉悦,故乐主其盈,但也易于走向放荡、散漫,故须反,即收敛,自我约束,故以反为文。
明道先生说,对待礼乐,人们只有处理好进与反,性情才能中正。
礼使人畏,然须进,通过修正行为来回归本性;乐使人弛,故须反,不可流于放荡,以合乎本性,即已发之情须中节。
进与反,皆就治学而言。
2.29
(《河南程氏遗书》卷五明道先生曰)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安得天分,不有私心,则行一不义,杀一不辜,有所不为。有分毫私,便不是王者事。
明道先生说,礼制所确立的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天下人都必须遵循的定理,人在天地之间,都必须受其约束。父子君臣各安其分,凡事不掺杂私心,即使只要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辜的人,就可以得到天下,君子也是不干的。只要有一丝一毫的私心,就不是王者所干的事。
在《孟子·公孙丑篇》中。孟子谈到伯夷、伊尹和孔丘的共同之处时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荀子·王霸篇》也说:“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