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把典籍分为四类,分别是:经、史、子、集。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五经”,在这“五经”里就含有两部“史”:《尚书》和《春秋》,正所谓“经史合参”。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如果把“经”读明白了,接下来就可以读“子”了,“子”指的就是诸子百家。
我们所熟悉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杂家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
而“子书”比较繁杂,所以要取其精华、要点来学。
儒家:仁爱、礼义、忠恕、中庸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法治、势治、术治
兵家:谋略制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杂家:博采众长
还有农家、纵横家、阴阳家、名家,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在这么多“家”要怎么学呢?接下来王应麟就给孩子们划出了重点。
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这里有五个代表人物:荀子、扬子(扬雄)、文中子(王通)、老子、庄子。
前面三位是儒家的代表,后面的老庄是道家的代表。王应麟也告诉了孩子们学习的顺序:先儒后道。
儒家有那么多代表人物,为什么介绍这三位呢?
因为他们在儒家文化的发展史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为儒家的发扬和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荀子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儒家的“礼乐”不再是主流,诸侯国之间讲的是武力。
荀子作为战国末期的人物,他强调“礼法并施”,又称“新儒学”。
主张“外法内儒”,对外采用武力,对内还是要讲“礼”,是儒家实施“内圣外王”的关键人物。
李斯就是荀子的弟子,在吕不韦的举荐下当了秦国的丞相,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扬雄
西汉末年,儒学又受到了冷落,扬雄试图用儒家思想整合阴阳家、道家等学说,捍卫儒家的正统性。
他效仿《论语》写了《法言》,仿《周易》写了《太玄》,是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理论化的重要推动者。
文中子(王通)
王通是隋唐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
魏晋时期天下大乱,儒学又面临极大挑战,这时佛家思想传入中原,王通尝试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穷理尽性”、“以性制情”的主张。
王通也效仿《论语》写了《中说》,为唐代儒学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老庄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道家遵循的是宇宙、自然的规律,讲的是“天道”;儒家遵循的是仁、义、礼、智、信,讲的是“人道”,二者在历史上是相互影响,并不对立。
孔子的儒学是“天道”的延伸和应用,所以我们常说“儒道不分家”,一个讲“天”,一个讲“人”,儒、道都是我们中国最传统的文化。
王应麟在《三字经》里纳入了“老庄”,让后人在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多元化的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包容性。
写在最后
儒家能传承到我们这一代真是太不容易了,一经战乱它就被“抛弃”,还好有一代代先贤的继承、迭次和发扬,让这把文明的“火把”一直燃烧至今。
这也印证了儒家思想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我们华夏文明的瑰宝!
而我们处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更不能丢了我们的文化、丢了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让我们一起接力,让它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