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组织教研员到学校检查,也参加党建工作的检查。检查的主要工作就是查看档案,我虽然非常反对造材料,但是如何检验学校日常常态化工作开展情况,应该查看一下日常的工作的痕迹,而不是可以造假的材料。
我们的一些检查应该注意关注常态化的工作开展情况。例如课程开始,综合实践、地方与校本课程、劳动教育、实验教学等,通过听课和一些过程性记录是一眼就能看出是不是开齐开全课程的,造假是造不出来的。譬如学生一看就对一些课程很陌生,没有主要学科上课的流畅性。初一初二的学生对于实验器材的熟练程度,以及实验室实验器材的借出登记,就能看出是不是开过实验,是不是到中考时突击练习实验。
即便是检查档案时,很多学校所以的活动过程都是录入微机打印出来,貌似很整齐很齐全,但是过程性的痕迹就没有了,给人以造材料的印象。
例如党务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记录,不要求必须手写,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记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记录。但是这样不是增加了工作量了吗?会议时记下来,再录入微机,双倍的工作量,就图一个整齐规整。包括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在合适的本子上有一些活动记录即可。手写的活动记录反而更能体现学习效果和态度。
其次,要减少一些记录,不必事事时时要留痕,克服形式主义,减少上级和校内检查。一些学校制订了繁琐细致的《教师教学常规考核办法》,每周都要检查教师的政治学习及业务学习笔记、教研活动及课外活动记录等,且每次检查都要量化打分或确定等次。这种形式主义的考核,加重了教师负担,却毫无效果。
我认为,检查有必要,但不必每周都检查量化,半学期一次足矣。同时,要剔除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检查项目。另外,检查量化要注重实效,不能仅凭记录、总结的字数和书写判定优劣,要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如此,才能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最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学校的教研活动是每一个教师都知道的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但同时又是多数学校最疲软,最流于形式的,基本没有成效的学习活动。有的只是在固定时间大家坐到一起,要么老师各行其是,要么,说长道短,而教学研究则虚化,被扔到一边,这样的家常式教研,收效甚微。
还有一些教研活动不是处于需要而研究,更多的是靠学校行政命令,是学校的一项规定,有制度,有处罚,属于强制性工作,甚至从考勤角度管理,根本不能对教研活动过程及其质量进行有效评价,而且,强制性多少从情理上拉开了老师的心理距离,产生排斥和厌恶的情绪,这样的情境下,教研活动怎么能够有质量呢?
特别是一些学校教研活动没有主题,不是基于问题的设计,教研活动目的不明确,教研目标和方向欠缺,仅仅把教研当成一个任务,更当成了一种形式,消极教研,人到心不到,这样的教研价值不大。
更有一些学校纯粹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的检查,开展了“照片式”教研、会议,把集合时的照片发到学校群里就算完成了活动。这样的学校一定是学校文化风气不好,只要应付的文化,没有教研传统,教研活动没有形成的良好的教研文化。
还有一些学校教研工作始终处于低水平运作。有时就题论题,有时教研组长唱“独角戏”,没有深入研究教育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要立足改变教研现状,要根据学科及其教学内容,课型进行流程梳理教学内容,进而形成教研特色,最后形成教研文化。
学校的教教研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我们应该克服形式主义,给老师以和谐的氛围,给你时间和空间,把心思用在真研究,而不是造假,让教研工作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