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写写:浅谈优越性追求

我曾与一好友展开过这样一次探讨:为什么有些教师或高官退休以后会产生抑郁情绪?当时我给出的思考是,这些教师和高官曾凭借着自己的职位与这个社会(共同体)产生联系,他们在教师或官员的头衔下找到了自己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而一旦退休,这个头衔就会成为过去式,于是乎身份认同危机便产生了。当时好友微微叹息,表示背后因素复杂得很,并非如此简单的说辞便能将其诠释。

今儿我产生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以补充我当天的观点。先讲个小故事:一个村落里,村民们都居住在山脚,有一位抛却欲望的神仙似的人物居住在山头。村民们都知道仙人不喜世俗喧嚣,只住在一简陋棚屋里,一个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一天,一场大火蔓延到村子里,村民们纷纷搬到另外一个山脚居住,令人惊讶的是,并未被火舌肆虐的山头上的仙人居然也搬家了。仙人搬到了村民们所在的新的山头上,在那里可以如从前一样眺望村落。可见,遁世之人也没有完全抛却掉人际关系,他希望村民们能看到他“清新”“别致”的形象,他无法忍受生活在没有看客的居所。

阿德勒提出:“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是没有办法脱离共同体而单独生存的。哪怕是故事里隐居于世的仙人,也会渴望与他者产生“连结”。那么回到我们的话题,那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教师和高官正如故事里居住在山头上的仙人,没有退休(村民未迁居)时一切相安无事,教师和高官(仙人)的存在感或归属感都很稳定;一旦生活形态发生巨变(退休/村民迁居),便难以依附一则身份认同从而感知到自己在共同体中的位置了。

也许有人会说,不单单如此,重要的是这群人退休后会感到一种“落差”:曾经受人尊敬甚至奉承,而今“闲”起来了,也难以像过去那样轻而易举地接受他人呈上的情绪价值了。其实这是一回事。这群教师和高官为什么喜欢他人奉承自己呢?是因为……不,是为了获取优越感。人们为什么会追求优越感呢?是因为……不,是为了体验“共同体感觉”,明确自己在共同体中的位置。

相信你能进一步理解我的主张了。要强调的是,这群教师和高官通过他人的奉承获取的优越感是“虚假优越感”,只有通过自己为社会及共同体的贡献得来的优越感才是真正的优越感。而这群人退休后之所以会产生抑郁情绪,不是“因为”退休前后落差之大带来的刺激,而是“为了”逃避自己的“人生课题”。其情绪抑郁无非就是两个目的:为逃避人生课题找借口;获取他人的关注。

在阿德勒的主张里,幸福感几乎可以等同于贡献感,价值也源于贡献。非贡献而得来的夸赞与奉承终究只能引发虚假优越感,因而也不是真正的幸福感。这群退休后产生抑郁情绪的教师与高官们,失去了曾经在头衔裹挟下推动着自己为共同体做贡献的机会,便也失去了幸福感。而解药便是即使褪去了头衔,也依然关心身边的人,依然把自己放置在共同体里,主动去贡献,幸福便在其中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