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读完《为何家会伤人》,我已经是第三次读这本书。读第一次,我向所有认识的朋友推荐这本书;读第二次,我在新教育萤火虫亲子活动中给家长们搞了讲座;读第三次,我带着我的家长们一起读,每读一篇我都在每一篇后写下了心得。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执着于一本书,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它,但我知道我真的需要它,很多和我一样的父母也需要它。正如武志红在自序中所言:这是一本有用的书。
知道这本书是五年前,当时加入了心海家庭教育qq群,在群里认识了翔妈,一个通过自学心理课程,成功疗愈自我,修复好婚姻及亲子关系的妈妈。那个时期,我与儿子的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发生过极其可怕的冲突,我向她求助,翔妈推荐我看这本书,她说:反复看,直到完全认同。
这本书开启了我自我认识的通道,我开始反思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认识童年带给我的创伤,我开始学习正确认识夫妻关系,处理亲子关系,利用婚姻疗愈自我。
童年生活的经历,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样子,我必须接受这个样子。父母对我的忽视与不公平,让我没有安全感,让我成年后总是想极力把所有事情做好获得关注,但当刚刚获得关注后,我又想尽快逃离。正如我每次工作在快要上一个台阶时,我都会离开。每一次离开,我都会经历被忽视被冷落的痛苦。我会尽力再次做好,当认可出现时,我又会逃离。这是我这次读这本书才认识到的心理玄机。有些逃离看似客观原因,但正如张德芬老师所说,你真正想要什么,什么就会来到。我内在小孩在寻找童年模式——忽视与冷落,我在忽视与冷落中会想办法让自己逐渐被认可,就好像小时候希望通过自己懂事,努力做家务获得父母关注一样。可是当认可真正出现,我却会选择逃离。也许,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成功的快感,你们看,不是我不好,是你们认识不够。
二姐对我精神和肉体的虐待,导致我在处理感情方式时,总在寻求被虐的快感。我会重演小时候被众人同情的场景。
青春期的我又胖又丑,但性格开朗大方,有江湖豪气,应该是与众不同的个性,身边依然有很多男孩子喜欢我。当他们表白时,我对应的方式很奇怪,要么是嘲笑别人一番,要么是捉弄别人,让他望而却步。而自己有感觉的人,自己也会努力创造机会向他靠近,但,当他有了回应时,我却马上退缩了。记得师范校时,与中学自己喜欢的一男生通信许久,享受着那种朦胧的暧昧,当他有一日突然出现在了我面前,我惊慌失措,匆忙打发了他,由此下决心不再与他有交集。犹记得自己最后写给他的绝交信,他回信的愤怒与不解。我反而如释重负。
我谈恋爱的方式也很奇怪,一帮朋友的撮合,我就莫名其妙初恋了。初恋男友本来是没有心机的人。但是,我却会猜忌他的用心,我会做出种种举动,逼迫周围的人都认为他不是真爱我只是利用了我:我是个受害者,你们快来同情我吧!虽然我极其厌恶这种场景,但我不自觉地会把自己带到那个场景。我会想方设法把我的猜忌变成现实。
后来遭遇渣男,他带给我的痛苦更是实实在在上演了童年的模式,我的感觉是可以忽视的,我的存在是多余的,我的自尊是可以被践踏的……我被周围的人所同情,他们都在看我被欺负的笑话……这多么像童年时,我被粮食局的大人们捉弄,一声:你妈妈来了!我立马收敛所有,惊慌失措地逃离。多么像隔壁泽西姐姐说:昨晚我做梦你姐姐把你打死了!那眼神里全是同情。我要让周围的人都觉得我很好,但是最亲近的人却总在欺负我。
结婚了,起初的模式也是一样的,他的家庭,他的处事方式……都让周围的人认为我是被欺负的,我种种表现也是期望他们看到:你们看,不是我不够好,是他们有问题。当我的亲人朋友同事纷纷认同我的观点,我便成功了。
你的心里真正在渴望什么,什么就会来到你的身边。我不得不承认这是真的。我想回到这样的场景里,一次又一次证明我自己是值得被同情的,或许,我也是想在这种场景里,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