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星期日,晴
昨天,两位专家的培训紧扣两个主题“自主“”人文”,其实从他们的说和做中,我就读出了一个词“从心育人”。
对于孩子,不管是多大的问题,都是“心”出了问题。“不想学”“故意捣乱”“拖拉磨蹭”“烦躁易怒”“交往不畅”......解决“心”的问题只有从“心”开始。努力让孩子从心里认可你,接受你,那就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的审美观、兴趣点、要求度都调整到适合孩子“心”的高度。
“你们做不到,那就装着守纪律,有校长和老师经过时你们得装好”“你们是学校最不被看重的一群人,我是学校最没有安全感的一个老师,我是否能在学校站住脚,就靠各位兄弟姐妹啦”“校长说咱们做操出来的怪早,咱们明天在铃响之前全部到规定位置站好,好不好”“不管你听懂听不懂,都对任课老师报以友善的安静和微笑”“所有的作文评语都是好”“海量阅读和写作是让学生语文成绩提上来的秘诀”......这是“自主管理”的实践。
“学生喜欢中国风,老师就经常买中国风衣服”“学生设计发型,老师去执行”改变育人心态,用善意和温和对待眼前发生的种种,慢下来处理问题,今天不行,明天来,把孩子的事放在心上,想法设法去改变。一人一策,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无能,在降低标准下的以心贴心,一路相伴,就会等来意料中的转变......这是“人文”教育的探索。
“老杨老杨”称呼的平等,是姿态的调整;“咱做不到,咱先装,先把卫生搞好,行不”商量的说话方式,是理念的平等与尊重;“我的儿”“娃”传递的是母亲般的深情;“半夜打来电话”那是心里港湾发出的对接暗号。老师,我知道你有求必应,我知道对你敞开心怀,不必害怕和顾虑,你就是闺蜜,你就是神。这就是以“心”育人后,学生眼中的老师。
自创的各种荣誉和奖励激发的是内心的上进活力;各种隆重的仪式是在放大“被看见”,唤醒的是自主的自制与自觉。这是“自主管理”的理论秘籍。
从心开始,没了老师,他们还可以自立,自行;用心用情,感恩遇见,感恩陪伴,相知相爱同行三年。两种不同的育人方法,有着相同的育人理念:尊重、平等、关爱,收到了类似的育人效果——转变。
教育是慢的艺术,慢下来,等一等,别着急。急坏了自己,更急坏了孩子,也急坏了整个家庭的未来。眼里有“他”,心里有“事”,脑中有“法”,一路相伴,逐步自立,放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