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摘抄:
推开犹豫,雷厉风行
事例:自己选择题时的犹豫
赵德民迟到唱歌时的犹豫、负责给班级买窗帘布等,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做事犹犹豫豫。
还有一些人的犹豫,是因为眼前要做的事中有选择的余地,有大小之分、主次之分、难易之分。犹豫一番之后,大、主、难的事便被往后排了。待到做完小、次、易的事之后,又去选择一些小、次、易的事和大、主、难的事相比较,犹豫一番之后,照例去做前者。如此五六番,大事、主要的事、难事面前始终站着个犹豫,排不上被完成的号。
另有少数人,犹豫是由于存在想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的心理: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就要无瑕无疵,尽善尽美,让谁都得给自己叫好。并以为万一出了漏洞便不得了,自己给自己施加障碍,制造紧张气氛,以至于由于想不出万全之策,而将该做的工作一直撂在犹豫后面。
对于两件事不知做哪件好所导致的犹豫,可以立即采取一种较快的选择方式,不妨用扔币(正面朝上则先做哪件事),用倒尺(将格尺立起,尺倒向哪边,则先做哪件事)等简单、迅速的方法来确定,这样很容易便把犹豫推到了一边。
对于畏难导致的犹豫,则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话来激励自己,然后数3个数,数完一二三,不管多难,立即开干。这样时间长了,真的便养成了事专找难的干的性格。
45分钟写完2420字
“体育委员和同学们定的,没达标就每天写说明书1000字,一直写到达标为止。”张鹏飞同学45分钟写了2420个字。
用好“边角余料”
我想零碎时间也像边角余料一样,应学会利用它,应通过使学生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培养学生的惜时观念。一个珍惜整料成料的人,不一定珍惜边角余料;一个珍惜边角余料的人,一定更珍惜整料成料。
一个善于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的学生一定是珍惜大段时间的学生。
一分钟竞赛
一分钟竞赛,用的时间少,每节课都开展一次也有条件。经常开展这样的竞赛,增强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效率观念和竞争意识。
不少同学养成了竞赛的习惯,他们主要是自我竞赛,学习时首先明确目标,确定具体的任务量,然后按照每分钟的效率去确定完成任务的时间,增强了完成任务的紧迫感,提高了学习效率。
无规则数字板——提高注意力
语文课——学生自己讲
听了梁强的课,我也感到后进同学中潜藏着极大的能量,如果他们总是处在这样积极主动的学习地位,一定也能够成为优秀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怎样给这些同学一个持久的挖掘潜能的机会。
考前“独往独来”好
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前的那一个星期,大家一定要独往独来,以形成一种不同于往常的备考气氛。怎么样?
阅读感悟:
魏老师用特色化的班级活动,引导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如何安排自己的事情。这不但是智慧的学生引导方式,也是值得我们老师们学习的内容。随着学校各项活动的日趋增多,如何选择工作中重要的、紧急的事情进行处理。我们要做遵循要是第一的原则,同时,要考虑突发时间的紧迫性。
但事实上,我们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紧迫的事情上。经常会忽视重要的事:比如读书、锻炼等。总是被诸多琐事缠身,像个救火队员一般,往往也是越救越忙。
同时,利用一分钟竞赛,让学生感受目标明确,高效学习的心流体验。继而将学生引到一个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在氛围中感受成就感和愉悦感,最终实现自我约束的习惯。增强有意注意的强度,形成终身的学习能力。
在自我约束和享受孤独中完成自我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