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家近门儿的大娘去世,昨天回老家办丧事。
病毒扫荡了一圈儿,高潮已过,近来周边白事渐渐稀落,请乐不困难,请来两班乐,一千五,据说年前高潮时,一班儿就得两千元。
小时候,遇到村里办丧事,围观者众:走呀,看响器去。虽然也跑着去看,却不知道要看啥,只能看看哪个哭得最伤心,以至昏厥过去,
现在倒是真想看:来吊唁的都有哪些人,行怎样的叩拜礼,发怎样的孝布,吹奏乐有什么讲究,舅家来人怎么去接,安葬前怎么祭灵,怎么转灵……
丧葬是一种文化。我只知道一点点,零碎记下来。
当老人去世,穿戴整齐,停放在堂屋正门处,有铺有盖,头朝南脚朝北,脸上先用烧纸盖了,再盖上被褥。头前设一供桌,呈上照片,摆上白蜡供果,以及现杀的一只公鸡,烧纸,子女亲属在遗体周围守灵,孝子先去给村里管事的人磕头告知,随后,管事儿人陆续到场,女人守灵哭灵,男人分派任务:谁负责给亲戚们报丧,啥时候去,都去哪儿,谁负责订乐,订棺材,订灵棚等,谁负责打墓,谁负责买烟,买孝布,谁负责找厨师,安排伙食事宜,谁负责管账…
分完任务,各司其职。
在家里停放一夜,第二天拉去火化。第三天入殓安葬。
第三天早饭后,逝者火化后的骨灰依然停放在堂屋正门,灵桌摆放到院里的灵棚下,女人们屋里守灵哭,孝子(长子)跪在门前准备给前来吊唁的磕头,随后,各路亲友陆续到来。吊唁人自备一条太空被,两挂鞭,一捆烧纸,走到逝者家前某路口处站定,专门负责接客的会过来端一木盘子打问,问是哪里的客,问要几班儿乐来接,放上乐钱,一班儿乐大概一二十,管事儿人回去交接,来客在路口点挂小鞭,随后,管事人领着乐队滴滴答答吹奏着,把客人接到院里灵桌前站定,准备祭奠,响器继续吹,(主管人点烧纸,往地上倒酒,口呼一鞠躬,祭奠人就鞠躬,再点烧纸,再倒酒,再呼再鞠躬,最后到三鞠躬,孝子磕三个头,大致如此。祭奠人也有礼数周全的,会领着行大礼,什么三拜九叩,二十四叩,啥啥啥,现在会行大礼的已不多,围观者都静静地看,据说吹响器的懂,他们边吹边看,如果行礼行错,他们立马停吹奏)
来客中,最为尊贵的是舅家,天大地大,娘舅最大。舅家到来,管事人过来通知,于是,所有守灵者无论男女都要起身迎接,一众人等浩浩荡荡,老话说,见舅如见娘,令人痛断肠,子女们远远看见舅家人,少不得近前跪哭一场,舅家也人马众多,上前搀扶,同回灵棚行礼。此时,才可以发孝,提前准备好的孝布按身份扯好尺度,闺女穿孝衣,子侄儿辈的戴孝帽,儿媳除了几尺长的孝布外,还有一块顶头布,结婚不到三年的好像是蓝色布,嫡孙辈的好像是在布头处缝一红布条…
大家装扮整齐,主管人检查各分管事项,如果都已完备,就准备开饭,响器再次吹奏,女人们再次哭灵,结束后,就开饭。亲戚们和乐人们好像是坐桌,另安排午饭处,其他人盛碗杂烩菜,抓个馒头,自己找地方站着坐着吃。
饭后休息一会儿,主持人宣布安葬典礼时间,逝者要动身出屋门了,孝子一二人捧骨灰(以前不火化时,需要几个人抬遗体,连同身下被褥铺在院里准备好的棺材里)一人执伞遮挡,棺材里铺盖一新,提前准备好的寿衣摆放停当,骨灰包裹放到正中,系好扣子,棺材要盖上盖子了,不盖严实,留个缝,孝子前去请舅家人来看,要看看衣帽是否穿戴好,铺盖是否平稳,绕着棺材转看一圈,有意见,就提出并改善,无异议,就点头表示通过,于是,棺材盖严,胶布封好,长媳用簸箕端些麦粒撒在棺材上,子女们跪哭一团。
棺材出院,到门外的灵棚处,祭奠大会正式开始,追悼词,念礼单,各亲友行礼,祭灵,开始送葬到坟地,哭灵人被架着在前走,灵柩在后,逢路口,子女转身跪哭,称作拦灵,到坟地,提前打好的墓地,准备容纳灵棺,抬棺,下墓地,放置安稳,封土,儿媳在墓地四周各抓一把土衣服兜了,好像是回家后撒在屋门后。送葬人一路拿的毛yi棍儿插到坟堆上,孝子拿的瓦盆不知道弄哪儿了,家乡有云:摔老盆,难道是摔破到坟地?没见过。
至此,逝者入土。
大家原路返回,主家大门处,拢起一堆火,大家从火上迈过去,远门亲友驱车还家,车前放鞭。近门人等商议第二天去舅家谢孝以及头七、五七、百天上坟烧纸事宜,响器收摊,后厨收摊,管事儿人报收支账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