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的这句千古名句,或许人们只知道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的恩爱与浪漫,但或许不知道这背后暗藏着的权力与人心,以及小人物的无耐与心酸。
今天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给了我们一个揭晓。
据说,他最新的这本书仅仅用了11天就写完了,而且推荐热度与好评度一直居高不下。
买回来后一口气读完,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它讲述的是皇上为了取悦贵妃,想在贵妃诞辰之日,博得她的一笑,给她献上新鲜的荔枝吃。
而且,这个荔枝必须来自岭南(岭南就是现在的广东),不光路途遥远,高达五千多里路,况且荔枝的保质期只有三天。
在当时只有马匹和人力运输的那个时代,吃上一口鲜荔枝绝对是一件奢望至极的事。
但是,上面一句话,下面将要举全国之力来执行,不需在乎成本与代价。
所以这个事情分配下来后,众人都知道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再拖延,最后竟推到一个九品小官李善德的面前。
为什么会给李善德这件“美差”-荔枝使,缘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这个人在朝中比较轴,只喜欢钻研数字,不太精通于人情世故,也就是人缘不是很好;
另一方面,那天他请假去看房子,趁他不在,有人就把这个事情推到他的头上来。
话说以前对于这种特别的职位,即“某某使”,都是皇上直接下达的,不需要其他部门审批,油水很多,大家都是抢着来做的,像宰相国舅杨国忠这样的人,身上有40多种这种官衔。
李善德本以为借此可以捞上一笔,还清房贷,没想到却是个陷阱,同事将“荔枝鲜”涂改成了“荔枝煎”,一字之差,却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成为李善德一场人生的考验。
小说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几处:
Ⅰ、面对困境,只要豁出性命一搏,或许就出现了转机。
李善德在好友杜甫的鼓励下,决定拼命一搏。
他一人亲自南下调研,来到生产荔枝的地方,和当地种植人了解了延长荔枝保鲜的方法,而且他设计并试验了几条运转荔枝的路线,包括水路、陆路、山路等,希望能找出最优的一条出来。
Ⅱ、上面随便动动嘴皮子的一句话,下面就要重新设计方案,更改布局,付出的代价无可估量。
本来已经按照最先需要的荔枝量设计了人力物力财力等,结果宰相突然说要多来些,他也想尝尝。
那对下面执行的人来说,可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功夫,比如保鲜瓮的配置、冰块的配置、人力、马力、时间以及需要的资金支持等等,都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实现的。
Ⅲ、为人善良、正直、值得信任,会得到贵人相助。
李善德之所以能得到种植人以及资金的支持,都是因为别人看中了他的为人。
她的妻子说,虽然他平时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但是为了他心中守护的人或事,肯定会拼上性命去做。这也是她的妻子嫁他的原因。
李善德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着实为他的勇气拍手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