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管理服务: 责任落细 服务暖心 作用彰显

流动党员作为党的肌体中“流动的红细胞”,其管理服务始终面临“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跟进、作用难发挥”的现实挑战。要以制度构建为基础、以精准服务为抓手、以作用激发为目标,探索形成一套闭环管理体系,让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切实增强组织归属感与先锋责任感。

织密三级专岗压实管理责任针对流动党员“谁来管”的核心问题,构建县、乡、村(社区)三级专岗管理体系,形成责任层层传递、工作环环相扣的闭环。县级层面,明确组织部门党员管理业务科室负责同志牵头,统筹推进流动党员信息摸排、政策制定与跨区域协调,确保顶层设计精准对接实际需求;乡镇(街道)层面,由党建办指定专人专项负责,搭建起连接县级统筹与基层落实的“中转桥梁”,及时汇总流动党员动态、传递政策要求,避免管理出现“断档空窗”;村(社区)层面,依托到村(社区)网格员队伍,将管理服务延伸至“最后一米”——基层工作者通过上门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向流动党员递送包含登记表、协调函、学习资料的“红色暖心包裹”,细致告知报到流程与联络方式,让每一名流动党员都能精准对接组织。这一体系不仅明确各级管理主体,更构建起“统筹—衔接—落实”的工作链条,有效解决流动党员“管不住、管不细”的问题。

做实三必访精准对接需求围绕流动党员“管什么”的关键命题,坚持“以服务代管理”理念,将关爱帮扶融入日常,以精准服务提升管理实效。建立“流动党员返乡时、家有困难时、突发事件时”三必访制度,党支部指派专人开展“一对一”入户走访,不局限于简单登记信息,更深入了解党员工作状况、家庭困境与实际需求。例如,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李某,曾因家中老人突发疾病面临照料难题,社区党支部得知后,迅速协调社区医院提供诊疗支持,并组织志愿者轮流上门陪护,解除其在外工作的后顾之忧;针对流动党员群体差异,某地将其划分为外出务工、经商创业、毕业待业、伴随常住四类,分类提供定制化服务:为务工党员对接就业培训资源,为经商党员解读政策法规,为待业党员搭建招聘对接平台,为伴随常住党员协调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事宜。每一项服务均瞄准“急难愁盼”,既打破了“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误区,更让流动党员切实感受到“组织在身边”的温情,为管理工作注入温度与黏性。

搭建平台激发先锋活力破解流动党员“怎么管”的核心在于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搭建多元平台,推动流动党员从“被管理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将“流动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广泛开展流动党员认领“微心愿”、签订“一句话承诺”活动:在社区治理中,流动党员主动承担政策宣讲、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志愿岗位,包联居民户解决生活难题;在乡村发展中,流动党员利用在外积累的资源与经验,为家乡招引产业项目、对接产品销售渠道。在外工作的流动党员王某,曾在“返乡建言”主题座谈会上,分享外地乡村振兴经验,同时牵线引进农产品电商合作项目,带动家乡十余户群众增收;每逢节假日流动党员集中返乡时段,常态化组织“我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升级等议题召开座谈会,收集的意见建议多数被纳入当地发展规划。这些举措既为流动党员搭建了回报家乡的平台,更让其先锋模范作用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一线充分彰显,让“流动的党旗”始终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