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11:君子的情怀,小人的小九九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纵然是认定了有教无类的孔子,也会感慨于人与人的不同。同样是“志于道”者,有一心向道的,有“耻恶衣恶食”者;同样是来求学,有“人不知而不愠”的,也有耿耿于怀于“道千乘之国”的。同样是精进,有“温故而知新”的,也有“朽木不可雕”的。
人与人之间,的确客观存在着较大程度上的不同。孔子非常善于概括,他努力地消弥这种不同,尽可能不去做质的区分,而是从“天人合一”的抽象的“人”出发,依据人的两种趋势,指出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
所谓君子,是自强不息的人;所谓小人,是任意西东的人。在孔子看来,这两种人是由“天人合一”的抽象的“人”分化出来的具体的人的两种趋势。
君子是一种自强不息的趋势,小人是一种任意而为的趋势。
一、怀德与怀刑
自强不息的趋势什么样?
先前,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用自己睿智的头脑,化解过一个外交危机。话说某外国大使问总理,为什么中国人走路都低着头,外国人走路昂首挺胸。总理说:“你爬过山吧,走上坡路时踏实、吃力,总得盯着地面上的路;走下坡路时,是可以昂首挺胸,阔步向下的。”
自强不息的趋势如果有一个合适的比喻的话,一定是走上坡路的样子。走上坡路时,心中有目标,脚下要踩实,眼中是前路。这大概就是君子的样子了。
君子怀念于德性,将自己见过的有德性的人作为目标,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有德性的样子作为追求,像登山者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德性不断精进。
既然是爬坡上山,总有一些危险的路。最怕的是一脚不踏实——一失足成千古恨。
因此,君子所怀介的是走上错误的路,所担忧的是自己的行不能印证自己的“德”,成为名实不符的人,成为不踏实的人。
所以孔子说:“君子怀刑”。
修身如爬山,又如逆水行舟。一日精进是一日之功,没有一餐饭的功夫可以懈怠,也没有哪一脚可以踏空。任何时候,都不会违背内在仁心所指引的方向,任何时候,都积极地勉力向前。
二、怀土与怀惠
怀,是怀念、怀恋的意思。怀土,是怀念于乡土、故土。
今天,整个社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倡导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由此来看,“怀土”一点儿毛病没有,甚至可以理解为人之常情、自然规律。
什么是“怀土”呢?
几个做生意的朋友在一起聊天,大家都在吐槽当前的经济环境,都觉得现在的钱越来越难挣了。有几个从小县城跑到大城市的老板,也在说还是当初在小县城做事更容易些。忽然,其中一位说:“当初挣钱也很难,当初在小县城时也不容易,只不过今天回过头去看时,当初的难,显得容易了,也许将来,我们看今天的难,也是最容易的时候。”
什么是“怀土”,这就是怀土。就是对“从前容易”的怀想。
一个人做事,真正应该有的姿态是昂扬向上的,而不是掉转头对“从前容易”怀恋不已。更何况,“从前容易”并不是真的容易,只不过是过来之后的一种虚假感受。
怀土与怀德成为人生的两种取向,两种取向的不同,决定了人生姿态的不同。“怀土”是任性的、顺流而下的姿态,“怀德”是精进的,昂扬向上的姿态。
什么是“怀惠”,做事情时,总是期待他人的恩惠。所谓恩惠,大多数都是小恩小惠。如此一来,怀惠者总会将事情成败的原因,归为外在世界的影响。
怀惠与怀刑也是人的两种取向,是人在看待外在世界与自身的关系时的两种取向。“怀刑”是对外在世界法则的尊重,尊重外在世界的法则,必然将事情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怀惠”是对外在世界力量的依赖,依赖外在世界的帮助,必然将事情成败的原因归推诿给外在。
君子是向“君”之人,小人是向“小”之人,是人生的两种态度和取向而已,态度和取向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由此分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