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致长大后的我们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的这篇散文,被加入了课本,曾记得老师讲解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声音低沉。但年少的我们终因心智,阅历还未能完全读懂。

只是记得二十多年前听老师讲解,他那么动情投入讲解。我们还未能体会到作者笔下母爱的深沉,懂得,还有那时史铁生。我们二十多年前,他对母亲深深的遗憾和愧疚。唯有感动到,讲台上的人,他所读懂理解史铁生笔下的母爱深情,还有史铁生的那份刻骨铭心的遗憾痛心和深深的自责后悔。

长大成人后的我们,经过岁月洗礼,终如史铁生多年后读懂了他母亲,也理解了他。青春和青春的感受不能同时被拥用。青春的感受它有滞后性。年少的肩膀,哪能抗得动这么深沉的爱。那时的我们,任性,贪玩,只是觉得写得有趣。

现在的我们,重读史铁生的这篇随笔散文《秋天的怀念》,才读懂史铁生的母亲她那时的小心翼翼,怕惊扰了到他儿子的自尊,伤害到儿子的心,一个母亲最深切的爱。她怕儿子不开心,总是小心的询问征求儿子意见,试图尽可能想尽办法让儿子开心一些,能早日让他走出病痛的阴影,有勇气开始适应面对现实生活。“她总是怯怯地说,听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在一个平常秋日的午后,一阵救护车的刺耳鸣声笛,把重病的母亲带走再也没能回来,时间嘎然而止。这成为史铁生一辈子的刺青,永远的痛,停留在一个平常的秋日的午后。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北海。这时我才读懂史铁生的这一句话:“我们年少时不经意射出去的子弹,许多年后,却正中了我们的眉心。”

成为父母后,我们管教孩子,其实管教的不 是孩子,而是曾经的不听话,任性的自己。我们经历过了的痛和挫折,还有撞过的南墙。希望告诉孩子,不想让他们吃同样的亏,同样的苦再吃一遍。如同当年父母,师长给我们所说的一样,听不进去。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不听话,任性妄为。其实都一样,孩子该走的弯路,该碰的南墙,并不是我们说了,他就能听进去,就如当年的我们一样,这就是成长的代价,没有人能幸免。遗憾和后悔充满了我们的一生。

年少时我们读过的书,受过的教育。都是有长期性和滞后性的。长大后,经历过很多事情,有了阅历,多年后在某一瞬间,我们才读懂。,教育才算完成。这也许是如鲁迅所说的,朝花夕拾;考大学时,才读懂范进中举;长大后找工作时,才才读懂孔乙己;工作过,才读懂《骆驼祥子》;谈恋爱时,才读懂了《氓》;谈婚论嫁时,才读懂了《孔雀东南飞》。这时我们也读懂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母亲的那句话,“听说北海的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也读懂了后来的史铁生。

今年又是秋天了,秋风拂过桂花枝头带着清幽的花香,秋风卷起地上的梧桐落叶在空中飞舞盘旋。一个平常的秋日,北京的清秋也如期而至,来得郑重。红墙黛瓦,香山红叶漫天遍野,还有小巷子里瓢出来的糖炒栗子的香甜。在这浓装重彩的秋天里,只有一个地方,北海花展里还泛着苍凉。

多年以后,史铁生到了北海,看到了菊展,黄的淡雅,白的高洁,紫的热情浓烈。这正如母亲所希望的样子。这时我们才读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每当我读到史铁生的《泪水秋天的怀念》,我就忍不住泪眼朦胧。它也成为了我的秋天,我的北海!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北海,也许是奶奶,外婆想带我们去的一个地方;或者一个永远再也打不通的电话;也许是一个再也回不去的过去;我们再也找不到的朋友,亲人。

我不是史铁生,我只是一个读者,可是我每次读到《秋天的怀念》,都会被她感动得泪流打湿了衣襟。

怀念秋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秋天,我的秋天就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他让我读懂了母爱的伟大和深重。也读懂了史铁生在十多岁时,不理解母亲的心酸,不懂得体谅母亲。她唯一的儿子得了重病,比她自己得了重病,更痛心,更难受。也不理解母亲,在那样得家重病的情况下还依然不顾自己的身体,还耐心,细心照顾着他,安慰他,怕他受到一点委屈,伤害。甚至在她昏迷前,还惦记着他,她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每每读到此,都忍不住流下泪水。

读懂了史铁生的北海,也读懂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