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树丽
语篇解读是我们做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一个重点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所以要想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我们就要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
我必须承认李朋云老师是一个非常谦和却又充满智慧力和领导力的老师,他能精准把握工作室需要研讨的方向,解决我们专业成长中最棘手的问题,同时他又懂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了王彩琴教授的助力,研讨总能被再次升级。
果然高人的格局永远在高处。
这次工作室开展《同一语篇的多角度解读》的研讨就是李朋云老师送给我们每个成员的新年第一大餐,我们跟着李老师学习自然收获满满,惊喜不断。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最有价值的成长。
这次研讨最大的亮点是李朋云老师带着我们“进山”,多角度感受语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壮观;而王彩琴导师则又带着我们“出山”,让我们明白“要识庐山真面目,不能局限此山中”。这样相得益彰的研讨设计真的是无缝衔接,堪称完美,让我们只呼“过瘾”。
01.所学
李朋云老师这次选取的语篇研读是我们外研版七年级第九模块第二单元的语篇,这是一篇news report,如何解读这样的语篇,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挑战。
虽然外研版是我们的教材,我三年前教过的语篇,但是现在让我来解读的时候,我还是停留在图文结合的设计局限,我依然围着文本这座大山来绕圈,我还是走不出文本的局限。
李老师从信息获取,词汇学习,语法学习,语篇结构和语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以及如何提升写作能力等六个方面对语篇进行了深度研讨与解读,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未知,尤其是词汇学习的设计让我收获最大,让我明白原来学习单词竟然可以如此有趣。
如果李朋云老师的解读让我们看到的是珍珠,而王彩琴教授对文本的解读让我们看到的是让珍珠变成项链的那根神奇的线。
王彩琴教授喜欢追问,她的每一次追问都让我们倍感紧张,甚至恐惧,她强大的思维力量总是能轻而易举打破我们的固守和骄傲,然后我们不得不再次逼迫自己重塑。
02.所思
做事情三个度:看问题的角度,看问题的深度,看问题的广度。这是马云曾经说过的话,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达不到这三个度呢?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对我自己而言,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走不出教材的局限,我们把教材只是单纯地定义在“教”而不是“用”,所以我们觉得把教材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考出好的分数就够了,至于其他因为不重要,所以我们就不会去思考。
彩琴教授对第一单元孩子们在长城上的表现就提出了批判,孩子们在长城上吃冰激凌,买纪念品,甚至大明躺在地上休息等等,这些图片传递的文化意识是什么?孩子们这些行为表现文明吗?尤其是这是学校组织的旅行,老师对孩子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态度……
说实在,我在讲这节课的时候,我只是让学生看图练习现在进行时,描述人物活动,至于他们这样做对不对,我没有想过,因为我也没有去过长城,我也没有想过去查阅资料验证。
王彩琴教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既然第二单元是一个新闻报道,为什么我们不用逆向思维来解读和设计语篇呢?
突然发现我们前面轰轰烈烈的解读和设计成了一个寂寞。我们常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但是我们工作室四十多位老师组成的智慧团竟然被彩琴教授一句追问击得粉身碎骨,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果然应了那句话“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课标提出“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了,我们必须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融入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习能力,让学生乐学,爱学,会爱,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03.所行
让一切从头开始。我也是教了近25年书的老教师了,但是时间的长短并不能定义我们的成长线,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是绕着一个圈在不停重复罢了。
彩琴教授为什么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高度,那是因为我们的思想不在高处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她淡泊名利,追求的是不求功名的成长,所以她眼里心里装的是人,而不仅仅是教材这个“物”。
当我们把人放在第一位来解读语篇的时候,我们就能更好的把握方向与目的。语篇只是一个学习的载体,最终的走向依然是促进人的发展,所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就只有人。
作为老师,我们要始终牢记:胸中有书,眼中有人。
受李老师和彩琴教授的启发,接下来我想尝试把教材当做文章,围绕备课目标,边读边思边批注,把所思所想写成一篇文章。
2023年,我要行走的方向有三个。
第一,要提升自己的格局,把思想放在最高处,我们要用英语教材做教育。
第二,多读书多反思。用阅读弥补自己的思想短板,用写作修炼能力。
第三,坚持教育行走,加入学习共同体,利用团队的力量更好地为成长赋能。
感恩工作室的研讨学习,感恩大家一起行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