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布局
文章的“局”,就是指文章内部各个材料间相互组合的方式与形态,即文章的“结构”;布局就是布置或安排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与构造,是文章的具体表现形式;安排结构就是给将要写作的文章一个具体的形态。
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确立了主题,选择了材料,只是解决了文章的思想内容问题。
还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把所选择的材料合理而有效地组织起来。
结构的安排直接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结构安排得好,就能使文章主题鲜明,层次清晰,衔接自然,线索清楚,前后呼应,自然严谨,和谐统一。
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否则就会观点归观点,材料归材料,各自游离而不能统一,所写的文章只是一些抽象的思想、一堆零散的材料,而不能成“形”。
因此,安排结构就是给文章构建一个具体而和谐的文本形态。
文章的结构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等。
与此相应,布局的任务则包括设计开头与结尾、划分段落与层次、安排过渡与照应等。
1.设计开头与结尾
开头与结尾,分别是指文章的开端部分与结束部分。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其处于文章结构的显著部位,因而在文章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古人谈作文时就有“凤头”“豹尾”之说,元人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日凤头、猪肚,豹尾是电”
(引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谓“风头”,是指文章要有一个漂亮的开头·而“豹尾”则是指结尾要简短有力。
明代谢榛则认为:“起句当如爆竹,骒响易彻:结局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四溟诗话》)这是以声响作比来说明开头和结尾的表现效果及其作用,非常生动形象。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这话用在写作上也是正确的。
设计文章开头一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从表达方式上看,可以叙述事件,直接进人话题,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描写环境,奠定写作基调,
如鲁迅的(药》、《故乡》:可以发表议论,促发读者思考。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可以直抒胸臆。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也可以说明事物,引出写作对象。
如梁衡的《晋祠》:“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四十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从写作技巧上看,可以落笔人题,交代写作缘由。
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可以开宗明义,揭示文章主题。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可以设置悬念,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如理由的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一辆闪着红十字标记的救护车和两辆小汽车,驶出马德里体育馆,沿着公路向前急驰。”
可以引用诗文,增加文章色彩。
如马南邨的《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以以事引论,生发深刻道理。
如鲁迅的《灯下漫笔》:“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虽然开头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一定要写得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切忌议论空泛与落笔太远。
好的文章开头,一般要有利于表现主题和拓展写作思路,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指导阅读。
如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奥布朗斯基家里全乱了。”雨果(巴黎圣母院》的开头:“巴黎人被旧城区、大学区和市民区三重城垣里一片轰鸣的钟声惊醒的那个日子,距离今天已经有三百四十八年六个月零十九天了。”
设计文章结尾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从写作技巧上看,可以事尽文尽,自然收束。
如孙犁的《荷花淀》、莫泊桑的《项链》;可以生发议论,卒章显志。
如袁鹰的《井冈翠竹》;可以饱含哲理,发人深省。
如鲁迅的《故乡》;可以委婉含蓄,言尽意永,如冰心的《小桔灯》、杨朔的《荔枝蜜》;可以留下悬念,引人联想。
如金庸的《雪山飞狐》;可以发出祝愿,鼓舞精神。
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理由的《扬眉剑出鞘》;可以补充叙述,深化主题。
如鲁迅《风波》的结尾;等等。
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说,文章的结尾“不外白石《诗说》所云:辞意俱尽;辞尽意不尽;意尽辞不尽三者而已”。
这种观点很有见地。
文章的结尾最忌讳的是“虎头蛇尾”或“画蛇添足”。
这里的“意尽辞不尽”即指画蛇添足;而“辞尽意不尽”却并非虎头蛇尾,而是指文章结束后能够给读者流下悠长的回味,这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
写作的“虎头蛇尾”之病,通常是指文章应该表达的内容没有写完而行文却结束了,属于文章结构不完整。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