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的性格,都是在关系中形成的。每个人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都会不自觉地按照自己「习惯的处理方式」跟别人相处。如果把这种习惯的处理方式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可以划分为两个角色:
1.「内在的小孩~本我」:也就是本能,由各种欲望组成,像性欲和攻击欲,还有后来弗洛伊德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它是一个人人格的基础和核心,是燃料,也是能源。本我遵循的原则,是「享乐原则」。果一个人的人格中只有本我,那这个人就会不顾一切地寻求各种欲望的满足,就像狂暴的野兽。
2.「外在的父母~超我」:相当于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着道德。超我遵循的原则,是「道德原则」。如果一个人只有超我,那这个人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不是为了自己。
本我和超我之间,需要一个协调者,就是「自我」。所以一个人最初建立的关系,就是「母婴关系」,父母就是超我的代表,小孩就是本我的代表。小孩跟父母的互动关系,就是本我跟超我的互动关系。时间长了,这样的关系逐步内化到了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就成为了「性格」。
在人与人的相处互动中,都会不自觉地把「内在的小孩」或「外在的父母」中的一个角色投射到关系中,于是,一个人期待另一个人承担的角色,这就是关系建立的开始。
当然,关系是相互的,A投射给B,B也会投射给A,AB两个人就在关系的互动中,彼此希望对方承担的角色,经常会出现错位的情况。随后你就会看到关系中的纷纷扰扰,就在这样的互动中逐步开始了。
也就是说,你的性格,是在关系中形成的,你所认为的自我、人格或性格,其实很大部分是来自于别人如何看待你。别人就是你的镜子,这个镜子如何看待你,你就真以为自己是怎样的了。
万物皆虚,当你意识到,你所认为的「自己」,其实是别人眼中的你,这是不是太虚幻了;
万物皆实,一个人的内在心灵必须借助于外在关系,也就是别人的看见,才能发展,所以自我与关系,又是那么真实。
每个人都自以为十分了解自己,但其实借助关系中的虚实角度重新再看,你就会发现自己在关系中特别矛盾,但这份矛盾中又存在对立统一的部分,滋养着你的生命。而这份滋养的力量,就是「彼此的感受被对方充分看见」,并深深地理解。
原来,一切都是互为镜子,互为镜像,所以都是幻觉。如果你能真正觉知到这一点,这就是「真自由」。
通过关系逐步改变习惯的处理方式,内化到内心深处,这就是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