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8+1读书会阅读打卡
打卡第32天 2025年7月29日
书目:《给教师的建议》P41-43
这一课,针对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问题谈学生如何获取知识。这里做了区分,教师要努力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知识由于得到运用而得到发展。
究竟怎样使学习成为动脑筋的活动,这里重要的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答案:获取知识,意味着发现了真理,能回答问题。要使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备课时要找到若干一下子看不出来的关键地方,而这里却有因果关系,从这种因果关系中能产生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求知欲望。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老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留白要有所不同。为了使每位学生都有真正的思维积极性,老师通常要一面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一面自己讲解教材,而不把学生叫起来回答一些局部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老师应成为脑力劳动的指导者,使每个人听老师讲解时,按自己的方式跟上来,从思想仓库提取保存的东西,如果这种仓库的某处是空白点,如果某个学生的思维线索中断了,老师还要用补充给那说明来填补空白,排除思维的脱节。
对苏霍姆林斯基观点的深度解读与教学启示:
“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核心矛盾统一:
是目的: 学生需要掌握具体的知识内容(学习成果)。
是手段: 知识掌握的过程,以及掌握后的知识本身,应该成为学生发展思维、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理解世界的工具和能力。学习的终极价值在于知识的应用和发展。
破解“知识沉睡”的关键:激发问题意识
核心诊断: 学生“思维惰性”的根源是缺乏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味着大脑没有开动去探寻、质疑、联结。
教师备课的关键任务: 备课不仅是梳理知识点,更要精心设计认知冲突点。
找出教材中看似普通实则蕴含深刻因果关系或内在矛盾的关键环节。这些地方往往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结论的(如:某个物理定律背后隐含的条件、某个历史事件的复杂动因、数学公式的推导逻辑、文学作品中人物行为的动机矛盾点)。
让这些关键点成为“隐藏的宝藏”,成为课堂上的“认知引爆点”。
教学的艺术:懂得“留白”与“延迟满足”
不讲完的艺术: 教师需要强大的克制力。不是把所有结论和盘托出,而是在关键处“刹车”,抛出问题或制造悬念。留下的空白就是学生思维的导火索。
提问的陷阱: 避免用大量零散的、只需回忆或简单判断的“局部问题”打断全体学生的思维流。这种提问往往服务于教师推进进度或抽查个别学生,而非调动全体深度思考。
引领全体思考的方式: 教师在讲解时,应像一个引领者,通过描述现象、揭示矛盾、展示冲突,自然地引导所有学生在心中产生疑问。这种内在的疑问驱动,远比被点名回答简单问题更能激发持续深入的思考。
教师的角色:从讲述者到思维“现场指导者”
个体化的思维观察: 教师不再是面对黑板或讲稿,而是敏锐地观察所有学生的思维状态(眼神、表情、反应),感知他们是否在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内部的脑力劳动。
“思想仓库”的动态管理: 学生理解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模式(即“思想仓库”)的基础上。
成功点: 教师在关键点上引导时,观察到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跟上来”(理解、点头、会心微笑),说明他们成功调用并联结了相关库存。
“空白点”与“脱节点”: 当学生表现出困惑、茫然(空白点),或因知识断层导致链条中断(脱节点)时,教师需要即时诊断并精准补位(并非回笼重讲,而是用更精炼、铺垫性的语言或举例补充必要的“垫脚石”,帮他们重新连接上思维的链条)。
差异化支持: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针对不同学生的留白要有所不同”,这正是基于对个体“思想仓库”差异性的深刻认识。
给教师的实操建议:
设计“认知引爆管”:
每次备课圈出1-2个核心关键点,这里暂停、设疑。
问题设计力求:揭示因果关系、引导深层次理解、能激发不同角度的思考(如:“为什么会这样?如果……那么会怎样?这与之前学的……有什么联系?这个结论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不成立?这个选择真的只有这一个结果吗?”)。
给学生足够的安静思考时间(哪怕只有几十秒)。
优化提问策略:
减少打断思考流的简单回忆性或判断性提问。
增加能激发全体思考的高阶提问,并鼓励开放性讨论(如:“关于这个现象,大家有什么疑问或发现?”)。
避免过早指定学生回答,让全体学生有安全感地进行内部思维活动。
实践教学“留白”:
不必急于给出最终答案或完整解释。
允许课堂上有短暂的沉默,那是思维在生长。
对于有潜力自行探究出的结论,留出让学生“顿悟”的空间。
提升课堂诊断能力:
练习“雷达式”观察: 讲课过程中,扫视全班,捕捉学生的非语言反馈(如专注、疑惑、恍然)。
构建“安全”的反馈机制: 通过提问、简短讨论、或匿名小纸条等方式,了解不同学生的理解进度和遇到的障碍。
差异化补充技巧: 预设学生可能缺失的知识背景,准备分层解释材料或精炼的关键词引导。对于“脱节点”,迅速找到断裂位置,用最小必要的补充修复链条。
转变教师角色定位:
时刻提醒自己:你是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目标是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构建,而非被动的信息接收。
课堂的最高境界是看到学生眼中闪烁着因理解而产生的光芒和探索的渴望。
第32天的学习又推进了一大步! 这些思想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静态模式,它要求教师拥有更高的智慧和更敏锐的觉察力。备课的重点从“如何讲清楚”转向“如何引导思考”,课堂的关注点也从“教师教了什么”转向“学生在思考什么”。这种转变虽挑战巨大,但实践之后,那种看到学生思维火花四溅、相互启发的教学体验,是传统课堂难以比拟的。用思维的不完整感启动学生的思考欲,让每一处留白都成为一个唤醒大脑的契机,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教给我们的教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