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有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侯雁北,三候草木萌动。
邹润年临池作品
一、獭祭鱼
雨水时节,水中鱼儿多了起来,水獭为了能够多吃一些鱼,捕到鱼以后会先摆放于岸上,如同先祭后食一样,且水獭吃鱼时双手抱鱼的姿势似人祭拜时双手合十,故得名“獭祭鱼”。
水獭入春忙着吃鱼,人类也要随着季节变化调整自己的饮食。
《黄帝内经》说:“湿气通于脾。”
初春时节,雨水增多,湿气增加,一些人可能因此湿困脾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尤其要注意借助饮食调和脾胃。汤粥算是此时饮食的上佳之选。
清淡的口味和食材,不仅能够减轻脾胃的负担,在制作时,如果加入一些红豆薏米等祛湿气的食材,更能起到调和祛湿的作用。
二、侯雁北
雨水时节,北方的气温逐步回升到适宜大雁生存的温度,大雁遂始北迁。
动物感时而动,人也一样。
假期结束,无数游子踏上外出的旅程,各自奔向不同的目的地。驻地会变,不变的是故乡的期盼与等待。
三、草木萌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候,草木萌动。天地之气交而为泰,故草木萌生发动矣。是为可耕之候。”
在气温较高的黄河以南地区,一些植物随着地温的上升开始发出嫩芽。草木萌动预示着春耕的开始,农民结束了一冬的休整,开始准备投入新一年的耕种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