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将军窦滔之妻苏蕙因丈夫纳妾,悲愤织成一图,却成为千古绝唱
快乐有趣
1600多年前,前秦安南将军窦滔和诗人苏蕙(字若兰)是夫妻。窦滔被发配边关,瞒着妻子苏蕙纳赵阳台为妾。刚21岁的苏蕙得知后悲伤哀怨,却织成一图,成为千古绝唱。
一、悲伤哀怨中织成《璇玑图》
苏蕙是东晋时前秦女诗人。字若兰,生于356年,是与今天扶风相邻的武功县苏坊人,其父苏道质曾任河南陈留县令。她从小智识超人,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
非常聪明的苏蕙,两岁学认字,三岁学画画,五岁学琴乐,七岁学绣绘,织锦时才九岁。苏蕙十分热爱学习,心灵手巧,十四五岁,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纺纱织锦,描龙绣凤,芳名远播遐迩。
苏蕙在法门寺老家,思念着谪贬流沙的丈夫。被流放后的窦滔偶遇能歌善舞的年轻女子赵阳台,便瞒着妻子苏蕙纳赵阳台为妾。苏蕙知道后为此悲伤哀怨不已。刚刚20岁的苏蕙得知心情十分悲愤,就以写诗来抒发。
就这样,过了一月又一月,一年中,苏蕙把自己的全部感情融进几千首诗中。
她用多少昼夜,多少心血,把这些诗反复排列,互相交织,融通对比,叠加重合,最后浓缩在了上下、左右各29个字,共841字的一个文字方阵中。
她十分用心,在文字的中心位置标明诗的名称:始平苏氏心诗璇玑图(始平是她娘家武功县的旧称)。
为了体现得清楚,她用红黑蓝紫黄五色线,把这些文字织在了一方长宽各八寸的锦帕上。这就是苏蕙著名的织锦回文《璇玑图》。诗共八百四十一字,纵横反复,皆成章句。
苏蕙以聪慧绝伦的头脑、巧夺天工的双手,在一个长宽各8寸的锦面上,用红、黑、蓝、紫、黄五色彩线,织绣出纵横各29字、共841字的文字方阵。
这些文字内涵无限,给个人感觉是变幻无穷。它可以竖读、横读、顺读、倒读、退一字读、进一字读、交叉读、回环读等等。其内容皆成诗文,有三言、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绝句、律诗,等等,诗文隽永,韵节合谐。只要你仔细看,从中可读出七八千首诗来。
苏蕙织成的锦回文《璇玑图》,最外四周是红色字,图中又是一个四笔顶头的大大的红字,形式上组成的“井”字,把图切分成了九大块。而“井”字中间的一大块,又被分成了九小块。
这样,就为解读诗文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苏蕙给自己的回文诗起名《璇玑图》。懂得天文地理的苏蕙告诉人们,原来天璇、天玑都是北斗七星中的星名,所以古人也把北斗七星称为“璇玑”。
《璇玑图》不但融汇了天地机缘,图中还巧妙地运用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的经典多处。其中运用《诗经》典故77处,《易经》原理64处。
苏蕙把自己的回文诗命名为《璇玑图》,从结构到内容,都是经过巧妙构思,严密考量的。南宋时著名女诗人朱淑贞在《璇玑图》中说:“璇玑者,天盘也”。宋代学者李公麟在《璇玑图》再叙中说:璇玑之义如日星之左右行天。
说明苏蕙的《璇玑图》是仿照天空星辰运转原理设计的。明代研究苏蕙的大家康万民在评析《璇玑图》时,对其精妙而深奥的谋篇布局给以高度赞赏,说它:上承天道,下悉人情,中稽物理,旁引广譬,兴寄超远,此等奇巧,真为千古绝唱。
对这个深奥的《璇玑图》,一般人不知道该怎么读,有一次,一位学者就去问苏蕙。苏蕙笑答:“徘徊宛转,自成文章,非我佳人,莫之能解。”言下之意是说,只有自己的丈夫才能解读。
二、寄《璇玑图》使俩人重归于好
对这个深奥的《璇玑图》,一般人不知道该怎么读。有一次,一位学者就去问苏蕙。苏蕙笑答:“徘徊宛转,自成文章,非我佳人,莫之能解。”言下之意是说,只有自己的丈夫才能解读。
有一天,她忽然想到,用《璇玑图》去感化丈夫。苏蕙将这幅绣有宛转循环锦绣文诗的锦帕,寄与窦滔。
这个时候,窦滔也心虚。他读后,惊艳于苏蕙的聪慧,更感动于她的真情。
看到《璇玑图》,窦滔心中愧悔不已,他急忙备车马,把赵阳台送到了关中。亲自去老家邀迎苏蕙到襄阳,窦滔与苏蕙重归于好后,二人恩爱到老,完满结局。
三、《璇玑图》问世引起朝野上下很大震动
《璇玑图》问世后,在朝野上下,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无论其内容、其结构、其蕴含的玄机和作者苏蕙与窦滔的故事,令人感动。
不少人为之倾倒,不惜赞辞。当时的女皇武则天亲为《璇玑图》作序,序中介绍了窦滔与苏蕙的故事和《璇玑图》产生的经过,以及自己对《璇玑图》的欣赏。武则天赞词为:五彩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反复,皆为文章。才情之妙,超古迈今。评价如此之高,实属少有。
宋代高僧起宗,将《璇玑图》分成几个图块,从中可以读出3752首诗来。
明代的经史学家康万民,与其祖其父三代人对《璇玑图》苦研毕生,又得诗4206首,共达7958首。编人其《群书点勘》中。
1958年12月,《璇玑图》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收录,为苏若兰织锦于秦留下了千古不灭之证据。
苏蕙家乡的《扶风县志》诗文:“织锦人何处,遣图尔自哀。秋风吹蔓草,日照荒台。缭绕悲心极,回环妙绪开。此乡多好女,重积二般才。”绝璇玑手,当如弃置何?怜她苏蕙子,枉嫁窦连波。”
人们为了纪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将苏蕙居住过的法门寺宝塔西侧小西巷名为“织锦巷”;编织锦文的地方命名为“织锦台”;漂洗过手帕水池叫“绫坑池”;在她送别丈夫西行流沙的北门外城墙上有四个刻大字“西王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