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间,2021年已经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迈进了2022年的大门,一切那么突然却是顺其自然。每周六的读后感成为了我的习惯,我庆幸自己加入了这支写作的队伍,有一群志同道合之人陪着我前进。在这条路上,我们不孤单。)
每次写读后感我总会和自己的教学实际联系在一起,与书中的观点产生共鸣。但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我看到了自己太多的不足之处。
带过毕业班的我深知低年级基础的重要性。到了高年级,即使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学业落后的孩子也很难跟上正常的进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所以,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为孩子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教低年级的教师应该去看看高年级的教学大纲,明白孩子在不同阶段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水平。为了让孩子在高年级顺利学习,我们低年级老师应该清楚自己该做些什么。这些理论早已在我头脑里种下,但是,至今我还没有认真研究过统编版的十二册课本。
随着教材的改革,统编版教材和之前有了很大的区别,各个学段关联性更强,更具有系统性,学生知识水平是螺旋式上升。在高年级的阅读理解中往往会有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样一个题目,其实这项能力在我们二年级就开始锻炼。最明显的是《八角楼上》这篇课文,课后练习题就重点选取几个词语,需要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果从二年级我们就能为学生打好地基,到了四五年级学生就会轻松应对。
当然,低年级我们为学生打好地基要从基础抓起,最基本的是读写能力。“我在教小学儿童的饿时候,始终注意自己面前的一张‘最重要词汇表’。”读到这里,我心生惭愧。我反思自己:作为教师我是否真的把教材吃透;是否把本学期的知识点牢记在心;教学时是否又能准确把握重难点……如果稀里糊涂地跟着教参书走,我给到了学生哪些知识?他们跟着我一学期学会了什么?他们有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能力有相应的提高?认真回忆一下,这些我都没有做好!为了增加同学们的识字量,开学之初,我让班级里的每位同学准备一个小本子,把阅读中不认识的字抄写下来。每次去图书室看书时,我要求同学们带着。可是,由于没有持续地鼓励和监督,有些同学把这项作业已经抛到九霄云外。
作业带有游戏的性质,这一点启发了我。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灵活多动,都喜欢玩各种游戏。在让学生识记词语、背诵课文时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游戏的方式呢?特别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背诵课文、识记词语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极痛苦的事情。可以鼓励他们在放学的路上把今天学到的字词说给爸妈或者伙伴听,晚上睡觉前把今天所学想一想。如果教师和学生比赛背诵课文,是不是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的四年时间里,我和孩子们画出几十幅童话式的图画,让他们给这些画题词,这600词就包含在这些题词里。”这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另外一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带领着学生看日出、赏夕阳、在寂静的星空下作诗、野外露营、编写童话故事……这样的学习哪个孩子还会喊累,哪个孩子的心能不被融化?这不就是我们“双减”之下追求的学习境界吗?大自然会赋予我们无限的想象,也能激发孩子们诗意创作,它是语言的源泉。记得,我们曾在操场上一起观看西下时金黄一片的太阳。有的孩子想到,太阳今天感冒了,脸色因为发烧而变红,现在他要回家休息;还有的孩子说是太阳要去月亮家做客,所以他不见了。
看到这里,我想的更多的是,我们教师如果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为孩子创造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境界。首先,我们应该保持一颗童心,能和孩子的心走到一起,感受他们的感受。我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宇宙万物的敬重是激发孩子创作的打火石,只有我们心中充满诗意和无限的遐想,才能为孩子做引导。
学生基础知识的地基能否牢固,要靠我们教师的引导,在引导学生之前我们自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好爱,备能力,备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