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直播课“复听思考启发系列”之三:如何做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
今天是复听第三天,每听一次就有一次新的触动和思考。直播答疑时,魏老师不断地强调: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班中,金老师也提到:只有父母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我不禁在想:我们家长如何做才能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孩子?
1、不要套用自己的经验,避免给孩子贴标签的惯性思维:比如家长觉得考大学才是唯一出路,就无法理解男孩 “想送外卖” 的选择;家长觉得 “被指责就要反驳”,就会误解女孩“不争执”是“窝囊”。
只有放下主观的预设,客观的观察孩子的行为细节,才能看见孩子的独特性。家长的“看见”越全面,越能贴近孩子的真实样子。
2、不只在‘出问题’时才急着追问原因,而是在日常中多闲聊:比如 “今天学校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刚才玩积木时,你觉得哪一步最有意思?”—— 日常的轻松交流,比 “问题发生后的追问”更能让孩子敞开心扉,交流时用“开放式提问”代替“质问”,能让孩子放下防备,引导孩子说出口真实想法。
3、不要期待一次沟通就‘一劳永逸’,动态关注才能跟上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从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年龄增长环境变化而改变,定期观察他的兴趣、情绪、想法变化,比如“最近你好像不太聊编程了,是有新喜欢的事了吗?”;结合他的成长背景(比如过往的挫折、性格)去理解他的选择。——持续的关注,才是 “读懂孩子” 最扎实的底色。
4、观察“孩子什么时候最放松、最开心”,找到安心的点,接纳孩子的安心可能和我们家长要求的不同。比如男孩 “聊编程、骑行时眼睛发光”,说明 “做感兴趣的事” 能让他开心;“听妈妈说‘每个人有自己的节奏’后不焦虑了”,说明 “被理解、不被比较” 能让他安心;一年级女生 “哭的时候被妈妈抱住就平静”,说明 “被安抚、有依靠” 能让她心安。这些心安的瞬间,就是孩子的核心需求所在。
真正的“了解”是“我看见你的行为,读懂你的想法,更懂你的感受”。《论语》云: “视其所已,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只要家长愿意放下评判,情绪稳定的去“视其所为”,带着诊断思维去“观其所以”,带着共情去“察其所安”,就能慢慢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真正懂他的人。而这份“懂”,也是后续所有家庭教育方法能落地的基础。(七期 龚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