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52天
原文阅读: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讲解: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的道,没有坠落失传,还掌握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了解它的大的方面,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细枝末节,没有什么地方看不到文武之道的存在。夫子何处不能学,又何必要有个固定的老师呢?”
启发思考:
今天的话题是,孔子的老师是谁。后世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把孔夫子奉为教师这一行的祖师爷。在当时,孔子也已是声名显赫。可是,孔子又是跟谁学呢?他的老师又是谁呢?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公孙朝就提出过这个问题。
公孙朝是卫国的大夫,他问子贡,孔子是跟谁学的?学问怎么这样好?而且,他的话里有话,他的意思是文王武王之道,都是好几百年前的事情了,孔子怎么知道,从哪学来的,靠谱吗?
子贡聪明机敏,听出了这层质疑的意思,于是正面回答。“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中国文化早期集大成的是周朝,周朝有三个人具代表性。文王、武王统一天下,而周公建立中国文化与政治的基础,所以周代维持了八百年的政权。
到孔子时代,文王、武王推行的大道,虽然过去了五百多年,但流风仍在,并没有堕落于地,散失殆尽。它就在人们的掌握之中。只不过,有的人能够知道文武之道大的方面,有人只能了解小的方面,掌握虽然不同,却遍布人间。孔子勤奋好学,可以从各种地方,向各种人那里学习到周道,他没有固定的老师。
子贡的意思是说,在孔子身上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承担着发扬光大这些大道的历史责任。想要学习,随时随处都可以学习。他在许多人的精神上、思想上都获得过启发和影响。而且,天地万物皆可为师,何必非要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老师来教呢?也正是因此,后人说“圣人无常师”。
后来,司马迁也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他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藏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这几个人中,蘧伯玉、晏平仲(晏婴)、子产、孟公绰、臧文仲、柳下惠,是《论语》中的人物,单就《论语》表达来看,不全是他的崇拜对象。比如臧文仲,就是批评对象,他欣赏的只是蘧伯玉、晏平仲、子产、孟公绰和柳下惠;老子、老莱子、铜鞮伯华、介山子然,不见于《论语》,是其他书中的人物。说孔子向他们学习过,这只是推测,真实情况什么样,现在已不得而知。
从孔子自己的陈述来看,他没有正式上过学,也没有固定的老师,基本全是靠的自学。为什么孔子没机会上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时代都有哪些受教育的途径。
在比孔子早二三百年的西周王朝,朝廷已经设立了贵族学校,当时就叫“大学”,但规模不算大。到西周崩溃之后,王室的实力不行了,这种朝廷学校就没有了。
除了朝廷的“大学”,还有另外两种贵族教育:家族传承和私家教育。这两种教育形式,在孔子的春秋时期依然存在。
先说家族传承。在西周甚至更早的商朝,很专业的知识都靠家族内部传承。比如,负责给朝廷管理文件的官员叫“史”,它的字面意思就是书记官、文书官。这种文书官往往是家族传承,连续好多代人都担任同样的职务。他们有自家传承的一套学问,不仅能读写,还能观测天文、推算历法等等。比如在西周传承了好几代的“微史”家族,这个家族曾经有很多青铜器出土。
再来看私家教育。那时候的高级贵族为了教育孩子,会聘请有文化的小贵族担任家庭教师。孔子后来就曾经给大贵族当过家庭教师。这两种教育方式,家族传承和私家教育,都是贵族阶层专有的,但孔子都没条件。所以,孔子只能搭搭便车,抓住各种机会请教别人,主要是请教那些有文化、又愿意帮助他的贵族人士。
孔子自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7.22)。要说老师,可以说一个没有,也可以说很多。例如,孔子27岁,曾向郯国的国君请教(《左传》昭公十七年)。还有,他跟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过音乐(《孔子语·辨乐》)。师襄子,是鲁国的乐官,即《微子》18.9的“击磬襄”。
不过,圣人无常师,并不是不需要老师的意思,而且意味着始终以开放和谦逊的心态来向各种人学习、向万事万物学习。
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古代的圣人,他们远超出一般人,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远低于圣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韩愈强调的是尊师重道,更强调要始终有一种谦逊学习的态度,时时处处人人都是自己学习的机会。这一点,穿越千年时空,依然是我们需要学习和秉承的普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