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选择》读书心得
《自由选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丝·弗里德曼夫妇的经典之作。它讨论了政府干预和自由市场之间的关系,在一方面揭露了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干预经济政策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又阐述了其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坚持“有限政府论”,并描绘了一幅指导未来实践的蓝图,向读者传递了追求人类自由和经济自由的理念。
在阅读本书时,弗里德曼夫妇所阐述的观念时常让我感觉到惊奇,不断在挑战我的思维定式。比如在引言中,我特别标出了一句话:“人们总惦记着一个强大的政府能够带来的种种好处,他们认为只要政府权力掌握在‘好人和能人’手中,政府便可大有作为。”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念,认为政府权力就应该掌握在精英和好人手里,在这却受到了质疑,我抱着猎奇的心态探索这个谜题的答案。
如果一个政府为了促进公共利益想要加强干预,那么他便会“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来增进私人利益。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政府是一个绝对理性的政府,全能、仁慈、只追求社会利益而忽略个人意义”在现实面前几乎是崩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更可能有效地去促进社会的利益。“利己是比利他更有效的利他”。
本书一共有十个章节,每一章节都会通过一些有意思的案例和数据来支撑观点。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回想这个章节围绕着一根怎样的主线有序铺展开,然后把它作为树干,把每章的小标题作为小枝干,尽量的去回忆作者是从哪个方向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一颗参天大树。
第六章“我们的学校出了什么问题”,是我们作为大学生而言最有体会的一个话题。弗里德曼夫妇的观点再次打破了以往我对公共教育、政府补贴教育的单纯美好的看法。
他严厉批判了教育事业权力日益集中、官僚主义日益严重的趋势。30年代以来美国公立学校学生数和联邦政府对公立学校拨款比重的增长的速度很快。职业教育者对公立学校的控制权越来越大,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控制权相对削弱。家长很难通过交涉谈判途径去改变学校的教学质量。据数据显示,在1973~1974学年的5年中,从事教育的人员数的增长率是学生的15倍,学监数量增长率是学生的44倍,但是教育质量却没有明显的改善反而下降了。这样的“规模经济”,为什么效率和质量却得不到提高呢?作者在这里将教育比作是商品买卖,“如果消费者能够自由选择,那么只有产品物美价廉,才能被消费者所喜欢,企业规模才能扩大;如果消费者不喜欢,即使企业规模再大,也不能强卖产品给消费者”。这里就比较通俗的解释了教育的问题不单单在于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的增加上。
对此作者就提出了“中小学教育的代金券计划”,即向家长们发放教育代金券,他们既能在私立学校也能在公立学校使用代金券,只要该校符合政府部门的规定,于是不同收入的家长就有了为自己子女选择学校的自由。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公立学校只能通过收取学费来自筹资金,那么由于潜在的威胁,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会有所改善。有些子女的家长将会毫不犹豫的把孩子转入私立学校中,那么公立学校最后只剩下一些“渣滓”吗?其实不是,尽管相对水平是低的,但是在绝对质量上比以往有所改善了。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由于不再实行义务教育制,在质量和平等上所存在的问题也就有所区别了。作者把私立大学比作是合资企业,那么学生即是顾客也是雇员,通过自愿协作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佛罗里达州曾对四个收入阶层在某一年度中从政府高等教育经费中得到的好处与他们所纳税负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只有最高收入层得到了净收益,随着收入层次的降低,得到的好处相对越来越少,几乎是“诱骗穷人大规模补贴中等收入和高等收入阶层的人们”。作者对此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是采用贷款资助制度,根据学生毕业后的收入情况确定偿还条件,就相当于买进某人未来收入的一部分。或者是采用代金券计划,官办学校和非官办学校进行竞争,从而促使高等教育的税金分配更加公平。
对于初读经济学著作的我来说,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每读一个章节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对于不太理解的一些经济学知识,需要上网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做出自己的概括写在书上。我有时会对作者观点的合理性提出疑问,因为这本书和以往一贯的思维方式太不一样了。也正如作者所言:“真正能够说服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反复琢磨这些问题,不断思考、比较各种观点,如此长期坚持下去,你对某一观点一时的偏爱才能转化为坚定不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