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待提高 实践需要深入
——是我的2019年秋学期语文教学研究反思
匆匆忙忙几个月,回顾一学期来的语文教学工作,有得也有失。从教学反思的角度,更多地要总结本学期工作中不足的地方。
一、教学的研究“点”多“面”少无突破。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研究,较前有所进步。但是仍然停留在“点”上的研究较多,“面”上的研究较少,并且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比如对教材《记承天诗夜游》《梦回繁华》等一系列课文的研读就比较深入;譬如“面”上的对余映潮的研究、孙绍振的研究。但是,均没有及时总结诉诸文字,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加以呈现。使得研究有思考没成果,有“点”有“面”却没突破。对名著阅读和写作都阅读了系列的论文,但是,个人的思考深度不够,也没有形成文字的成果。
二、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末衔接。
作文教学虽然在实践中有一些大胆的尝试,但这些尝试都是随机随意的,缺乏理论的思考和充分的谋划,更缺乏系统的设计。阅读了一些作文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没有紧密的跟自己的目前作文教学实践相结合,没有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衔接点,没有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体现出教学效率。对理论的理解要进一步深入,对实践要进一步思考,力求在理论指导下用实践来验证。
三、语文的积累、能力训练要加强。
语文学科重要的任务是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文学知识的积累。有关字词、成语、文学常识和语文知识、文学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有机地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并通过定期的系统化的复习、整理,力求形成学生系统化的语文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训练,而不仅仅止于知识。训练要加大针对性,加强实效性,提高有效度。
四、语文微课程的实施有待实践提高。
语文的学习应该课程化,形成若干个微小的课程。微课程其实就是一个小的版块和训练体系。微课程设计的多少与实施的过程,反映出语文老师对语文的理解,对语文实践活动的认识,对语文能力提高路径的把握,对形成语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的理解
下学期的打算
一、进行深入多角度文本研读
学习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理论,有一个重要的认识就是,教师的文本研读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语文老师的第一教学基本功。下学期,一定要深入地多角度研读文本,力求实现余老师所提倡的八遍阅读课文,从八个角度去研究文本,力求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并定期写好文本解读的文章。
二、进行系统的专题学习研究
下学期,将继续工作坊的专题学习研究。专题学习坚持理论和课例研究相结合,坚持研究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拟准备围绕几个专题,开展同课异构实践活动,按余映潮工作室的工作要求,规范工作室的老师教学研究行为,力求有实效。
三、进行立意能力的教学实践
下学期的教学研究,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创新教学实践。由关注老师的教,转为关注学生的学;由关注课堂的教学氛围,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由关注教学环节设计,转为关注学生实践活动;由关注学生学的多少,转为关注学生能力提升和思维发展程度。
四、进行创意的语文教学活动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力求把自己思考的创意语文教学活动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力求把理论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创新的语文课堂实践行为。一定要突破固有的程式化教学模式、体制内班级语文教学的固有方式、传统的语文课堂学习的方法,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以独具特色的创意,以富有成效的活动,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让我更清楚的看到了我自己教学研究的不足,但是取得的成绩也坚定了我要提高教学效益的信心和决心。下学期一定在努力的学习和实践的活动中,让教学能再上台阶,研究能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