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拜读了曾军良校长的文章《课堂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力》,感触甚深:新学期开始河流地貌的学习,学生由于缺乏真实的物质环境,只是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媒介去感受河流地貌的形成原理,着实有点纸上谈兵。于是,我设计了几组实验,让学生分组去完成,有流水侵蚀实验的探究,有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我没有具体分任务,只是将总的任务布置下去。展示时,学生的实验成果出乎我意料,非常好,他们自己探究出了三种侵蚀方式,以及总结出了冲积扇,三角洲的共同点,区别。实现了真正的探究。细细询问,在实验过程中并不顺利,他们组内进行了前期准备,有实验器材,材料,资料,操作过程的设计,以及出现困难时如何查找资料进行破局,这个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好地利用了合作力进行学习。效果很好。
曾校长提到:合作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在共同完成任务时或达成目标时所展现的能力。合作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他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个人素质,而是通过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人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
学生的合作力主要指学习中的合作探究能力,这是教师需要用心用智去完成的一项重要工程,它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兴趣、敢于质疑、积极创新、获得成功体验、习得探究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
课堂“合作”出现的问题在哪里?
一是表层化。不明确合作的目的,不管有无必要,不管具体内容,仅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或没有自主学习的基础,不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活动频繁,浅尝辄止。
二是自流化。没有具体的任务,也不给每个小组成员落实明确的任务,听之任之,教师不参与,学生放野马,“自主”变成了“自流”。
曾校长认为:合作力的培养途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合作讲策略,交流激兴趣:
开学第一天,给每个孩子下发一本“入船证”,里面设计了六道小关卡,要求他们在第一周完成,顺利完成任务的孩子会得到一枚学校设计的“入船证”特殊徽章。
接着,班主任可将班上学生划定成N个四至六人的小组,附上分组规则,包括对人数、男女比例、组建时间、文化建设、小组分工、座位要求等。并遵从小组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不按成绩划分的原则,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由学生组建,双向选择,自主分配职务,自主规划组规。
班级活动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家校合作,所有活动都应把家长考虑在内,虽然高中阶段的家长能出的力微乎其微。
小组的文化建设 : 在小组合作中,一定要建章立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如建立规范的奖惩制度,对团结合作,积极探究,相互成就的小组或同学予以表扬或奖励。在小组建立的初期,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制定这样的小组合作制度。制度的制定要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原则来进行。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制定有特色的组名、组徽、口号、组歌、组训、组规等,并制作成小组文化标识牌,激励每一个组员。在制定组名时,应突出文化主题,依据学校文化主题或办学特色,以及班级文化主题和班级特色,引领学生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名字,打造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重视小组长的培养:小组长的培养目标:管得了自己,帮(管)得了学生,替得了老师(作业,试卷,上课,接待家长)。明确组长责任,根据课堂活动的不同阶段,明确不同的要求。要定期召开组长会议,给小组长提前加“餐”,让优秀的组长开展经验分享,增强其管理意识,提升组长的领导力。
要创设学习情景: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要精心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的任务和问题应既是学生可以接受的,也应具有一定的障碍性、探究性,这样可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排除障碍的兴趣。
二、合作有智慧,交流讲规律
1.确定团队目标
2.确立组内成员职责
3.培育合作技能
4.提升合作智慧
5.鼓励大胆质疑、积极反思的习惯
三、合作有创意,交流讲创新
1.使用开放式问题的项目式学习
2.鼓励“多样”的见解培养“善问”的学生
3.提升探究趣味,发展自学能力
4.提升探究趣味,发展自学能力
四、从“标准化”走向“自由化”的合作小组新探索
在“标准化”的小组合作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隐忧。如成员的固定,使得小组合作相对缺乏流动的新鲜活力;时间的固定,造成了讨论时有些小组还兴味犹浓,而有些小组却默默无语等。在魅力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尝试采用“自由化”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以避免“标准化”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更是一种合作学习的迁移补充与创新探索。 “自由化”的小组合作打破了以往的“标准化”模式要求,没有固定的成员、时间、议题、形式,一般在课堂的起始阶段进行,或课外随时进行,意在真正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由过去的教师只教背书到教知识,再到现在的教学改革,教学一直在进步,作为一线教师,必定是教学改革的实操者,不断的探索,尝试,是改革的前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