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抖音上看了一段视频,深入讨论了国家下令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问题,我第一次听到这种观点,很是惊讶,可是细想,却是言之有理,于是整理了一下分享给大家。
国家对于义务教育的最新政策已经出台,其中最能博眼球是下面这条: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中国的公文一向是比较含蓄的,这样的措辞已经很不客气。
说起校外培训机构,是让家长和孩子又爱又恨的所在。以前的培训班都是非常低调的,不像现在,各种培训机构大肆宣传,弄得人心惶惶,好像不参加课外补习,孩子都会输在起跑线上。原本补课是个奢侈品,现在似乎成了必需品。可是有谁想过,如此高大上的补课却让孩子们越来越累了。
国家这次整顿的表象看起来只有八样:辅导的课程不能比学校快;培训时间不能超过晚上八点半;收费不能超过三个月;资金要银行代为监管;还有校区的安全以及虚假广告。表面上查的都是资质收费,但是想要符合这些标准,小一点的机构很难存活下去。那么大的补课机构是否能够继续发展呢?我们要从根本上分析。
教育培训为什么被突然锁定整顿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让孩子更累,增加了家长的消费吗?事情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因为它关乎国家的未来。为什么这么说?这要从基础教育的本质说起。
基础教育的本质首先是学习知识,形成对世界的基本认识。这个要求其实很低,学校的义务教育就足够满足,不需要额外的补习。而基础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筛选。这个作用非常微妙,因为全社会的高级教育资源是有限的,社会对顶尖人才的需求也是有限的,国家也不需要人人都拥有战略思维,那么到底应该选择谁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呢?谁有资格去成为所谓的知识精英呢?基础教育里面的中高考就是层层筛选,把有天赋的孩子选出来,让聪明的孩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样对于社会来说回报是最大的,因为你选出来都是好苗子,培养出来也容易,结果也最公平。
很多人会抱怨说,初高中的有些知识考试完之后,一辈子也用不上了,说的确实没有错,考试里面最后那几道大题,就是故意为难普通人的,这种极端的基础知识,根本不具备生活上的使用意义。就是为了区分和筛选,把天赋好学习能力强的孩子选出来。什么叫做天赋好,学习能力强呢?大家每天上学八个小时,你课外培训多加八个小时,然后你比别人学得好,那叫做天赋好吗?那不过是你爸妈更在乎你,更舍得投入。这样打鸡血,上了大学,你还能够这样每天学16个小时吗?那等你工作了,你一辈子都能坚持这样的工作强度吗?这肯定不现实。
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料子其实很容易分辨,从家长角度看,自己的孩子就算不擅长学习,也舍不得放弃,家长们望子成龙,政府当然理解,所以就从校外的培训入手,大力整顿,不要求家长做什么,而是要求培训机构不能比学校教得更快,限制培训的投机性质。
依靠补课得来的好成绩,并不能保持持久,甚至不健康。从国家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作弊,跟体育比赛打兴奋剂一样,歪曲了人才选拔的本意。国家要选的是读书的好苗子,是有潜力的人,现在很多孩子靠着大量的课外培训,包装打扮,看起来成绩很好,但是如果国家只想选家境好,资源好的人,那干嘛还要高考呢?这种培训就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小学初中的时候,父母会帮你找培训老师教做题,工作以后面对人生的问题,也能够找到培训班吗?对于国家来说,培训班的流行,让一些天赋一般的孩子通过外力的帮助,获取了教育资源,又让一些更有天赋的孩子丧失了机会,所以本次中央深改委会议上面特别强调,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公平竞争。
看清了政府的立场,我们能够预测到文化课以外的,比如体育,艺术,这些培训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甚至还会鼓励大家多参与这种不以考试为目的的各种兴趣学习,这种改革对国家整体来说是好事,是资源更好的标配,对孩子来说也是好事。因为如果大家真的都不补课了,选拔的机制就依然是公平的,优秀的孩子还是能够跑出来。而且所有人都轻松了,唯一不满意的可能就是那些特别喜欢让孩子补课的家长。
对于普通人来说,中国基础教育在全球都是标杆级的水平,不断的在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储备人才。家长们送孩子去课外培训很少是真的为了学知识,大部分都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这种心理本身就已经背离了教育原本的目的,你到底是希望你孩子变好,还是希望你孩子变得比别人家孩子好?仔细想想这个问题,等国家完成整顿,你再认真考虑一下,要不要去上那些只会教孩子做题的培训班吗?我相信随着培训机构的整顿和规范,中国下一代的青少年能有一个更美好的童年,接受更好的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