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撕扯和矛盾,颠倒红尘间就不会有无限的色彩缤纷。对于早已乱作一团的世界而言,试图寻求一种终极的解决方案,别说不能实现,即使有可以操作的路径,在难度系数上肯定也是势如登天。
先别说网络上如垃圾存在的海量信息碎片,即使是那些长篇阔论的权威之作,其引领或提升人类思想境界,或使人学会更好适应社会存在的功能,都会因盲人摸象般的狭隘而沦为无稽之谈。关于这个判断,任何一个有心的人,结合自身的阅历与感受,如果不抱任何偏见,自然就会明白此言不虚。
一个女子,为买到自己心爱的男人,爱抽的那个牌子的香烟,不惜冒着夜雨跑遍了小镇上所有的店。这个故事经由歌手许美静的深情演绎,一首《你抽的烟》甫一问世,就立刻获得了世人广泛的同情,或心有戚戚。事实是,这里面不仅涉及到情不知所起的千古难题,更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可谓此领域内的扛鼎之作。由此开始,理性人就成为经济学研究最为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假设,经济学就不会有后来顺利的发展与进步。对于这个买烟的女子,就成本加以考量,她冒雨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与执意要的那盒只有几块钱的香烟,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买卖香烟的过程中,这个女子为什么要不计成本地做这件事,这是一个问题。
众所周知,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两位观点截然对立的经济学者:罗伯特·席勒和尤金·法玛。简单地说,前者因赞同买烟女子的行为,且通过研究这些非理性行为有力拓展了经济学的内容。而后者的主张却恰恰相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有效市场假说。
面对两者截然对立却又不分伯仲的观点,诺奖评委会也是感到左右为难。最后,干脆大笔一挥,把诺奖同时颁发给了这两个人。看来,对于人的许多行为,当然也包括情感或经济学意义上的行为,即使是那些久负盛名的大牛们,也没法给出确定的答案。毕竟,从根本上说,人世间就是一个永远无法用书本解读的复杂世界。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