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教学实录
执教:张慧琴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设计意图】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由课文《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和语文园地组成。我们尝试在“天天去旅行”的趣味情境的创设下,以写好“推荐一个好地方”为任务驱动开展本单元教学。《繁星》作为课例之一,可以提供怎样独特的学习价值?
《繁星》是巴金先生写的一篇经典散文。课文脉络清晰,写了作者在三个时期不同地方看星空的感受,文字质朴,真挚,饱含深情。“密密麻麻”、“星群密布”、“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的星,“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星空让“我”充满了遐想,有了慰藉。它是光明,可以追寻;如朋友,可以倾诉;如母亲的怀抱,有温度,有温情。“想象的世界,真情的流淌。”这是《繁星》一文表达上的最大特点。
于是,着眼“想象”,以读促写,便成为了我这节课的核心任务。借助《繁星》文本,走进“想象世界”;解码想象的内容,它可以是好像“看见”的,仿佛“听见”的,也可以是“觉得”的,想象的世界是有声有色有温度的;然后让孩子们在对比阅读中理解想象的作用,它可以使画面更丰富,更灵动,情感表达更自然,更丰满;最后读写融合,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并实践如何运用想象写好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在三个时期三个地方看星空的不同感受。
2.借助文本,走进想象,解码想象的内容,理解想象的作用。
3.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想象写好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
【教学重难点】
借助文本,解码想象的内容,理解想象的作用,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写好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
【教学过程】
一、理清脉络,走进想象的世界
1.走进《繁星》,了解巴金
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正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为何老师的《天天去旅行》出金点子,对吗?看,这个单元的课文就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我们游览了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观潮》),欣赏了洱海边的月下美景(《走月亮》),沉醉于秋晚江上的诗意(《秋晚的江上》)和花牛草地上的悠闲(《花牛歌》),这节课,我们将仰望星空,看满天的星光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繁星》的作者是巴金,谁来介绍?——小学里,我们将学习巴金先生的三篇文章《繁星》《海上日出》《鸟的天堂》
这些书——留待日后某一天你去打开它《雾》《雨》《电》《家》《春》《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繁星》《海上日出》《鸟的天堂》
《雾》《雨》《电》《家》《春》《秋》
2.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1)《繁星》是我们走近巴金先生的第一篇课文,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星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学习提示:(请谁读?)
通读全文,理一理,作者写了哪几次看星空的经历?
(2)学生通读课文。
(3)学生交流,老师板贴。(1.从前在家乡,最爱看密密麻麻的星星;2.三年前在南京,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3.如今在海上,星星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看到了怎样的星星?谁能像这样来说说第二次。说得很完整。星星又是怎样的呢?抓住关键词。真好。
从前 三年前 如今
在家乡 在南京 在海上
看,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三个时期不同地点看星空的经历。
是如今在海上嗯。看到无数半明半昧的星哇,
3.想象画面,学习词语
(1)密密麻麻 星群密布
这就是我在家乡,在南京时看到的星星,一起读(密密麻麻 星群密布)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在夜晚,在夜空中,有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哦,有很多很多的星星,密密麻麻数不清,
师:真好,其他孩子呢?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男孩子请你。
生:在夜晚深蓝色的天空中,无数小星星密密麻麻的布满了整个天空。都在朝我亲切的眨着眼哇。
师:这是一幅群星闪耀的画面,请坐,你们真会想象。带着这样的画面再读这两个词开始
生:密密麻麻,星群密布。
这两个有点难我,请你女孩子。
生: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昧
(星光璀璨,如钻石一般,群星闪耀,光明和希望)你们真会想象。(板贴:想象)再读这两个词。
(2)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如今在海上,我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星空,谁来读这些句子?
孩子们。读着这样的文字,你好像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请你说说吧。
生:我仿佛看见深蓝色的天空里,无数的星星仿佛就要掉在船上。哦,星星那么低,摇摇欲坠呢,
师:请坐其他孩子呢?
生:在深蓝色的夜空中,无数的星星正在闪烁着,有的发出了亮光。有的则非常暗船,在海上缓缓行驶着,星星也在跟着我们动。它们跟船的距离是这样的,仿佛马上就要掉下来一样哇。
师:这孩子想象力真丰富,而且表达那么完整,你怎么知道星星是忽明忽暗的呢?(半明半昧)
谁带着这样的画面再来读这些句子?
你的朗读呀,把我带到了静僻的星空中。谁来挑战。来请你吧。我都沉醉了。
这两个写星星的词比较难,谁来读?“昧”“坠”都读对了。你来读。你。——,——
如今在海上,我看到了这样的星空: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谁来读?很不错。你也来。读着这样的文字,你好像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星星忽明忽暗,像眨着眼睛一般。(半明半昧就是忽明忽暗,这样的画面多么梦幻!)
——星星悬在半空中,很低,好像要掉下来似的。(你已经读懂了摇摇欲坠的意思,好像要掉下来似的。)(你想象的画面是有动感的。)
——静静的夜晚,我和繁星相伴,我们就像知心的朋友一般。(你是一个情感细腻的孩子,你读到的画面是温馨的,是有情感的。)
想着这样的画面,谁再来读这些句子?你。你。(你的朗读把我带入了静谧的星空中。)一起读——
巴金先生的文字是有魔力的,几句话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梦幻的、静寂的,有动感的星空画面。不仅如此呢。你看——
二、品读文本,解码想象的内容
生:红色的字都是巴金的想象
师:这段文字中,既有现实中的星空,又有我的想象。真好,你很会思考。
那么我有繁星想象到了什么呢?
我有繁星,想象到了星星在对我眨眼,它们又像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萤火虫飞舞对我眨眼和我说话呢。
还想象到了什么?
作者认为她自己现在是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真好。
同学们看这幅想象的画面中。有我好像看见的,有我仿佛听见的,还有我的感觉。我们连起来读这三句话。
师:这幅想象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感受?来请你。
生:带给我梦幻静秘的感受。我从这三句话中中的好像无数萤火虫在我周围飞舞,感到了。周围有无数萤火虫飞舞。那样的感觉很很梦幻
师:哇,真好,很梦幻。
师:其他孩子呢,你的感受?女孩子。
生:我觉得读着这三句话,我感到很温馨,温馨。我从最后一句话,我觉得我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从这里。睡在母亲怀里的感觉。很温馨,很温馨,很温。暖
师:真好,这是你的感受,其他孩子呢。来请你吧。
生:读了第二个自然自然的,我觉得很亲切哇,你读到的是亲切。因为我看到这些星星在对我眨眼睛和我说话,我就觉得他们就像把我当成朋友一样,就像朋友一样的亲切,真好,孩子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自己读读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这段话不仅写了星空,还写了“我”的想象。(你真会思考。)
2.凸显想象部分:“我”由繁星想象到了什么呢?还有呢?
——萤火虫飞舞,它们对我眨眼,它们在说话,母亲的怀抱。
圈出:“我”想象的画面中有好像“看见”的,仿佛“听见”的,还可以是自己的感觉,“觉得”。来,我们连起来读读这三句话。
3.这幅想象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唯美的,静寂的,温馨的,有温度的,有爱的。)你的感受。你的呢?说说看。
——唯美的。繁星很美,像萤火虫飞舞。
——亲切的。繁星像我的朋友一样,对我眨眼,小声说话。
——温暖的。繁星像母亲的怀抱一样温暖。
4.音乐,引读: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你想啊——如今在海上,我每晚和繁星相对。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你往下读第一句。(好美的画面!)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好温馨!)
一起读这段话(整段显示)
三、对比阅读,理解想象的作用
1.(对比显示)这就是巴金笔下的海上繁星,既有现实中的画面,又有想象中的画面。如果要去掉红色部分,你觉得好吗?说说你的理解。
——现实与想象的融合,使画面更丰富了。
——写出了繁星带给我的感受。
——我对繁星有着特别的喜爱。
师:海上星空。既有现实中的画面,又有想象中的画面。追问一句,这想象部分能去掉吗?可以吗?
生:我觉得不可以说说看,因为如果这些这些想象去掉的话,这篇文章就会不生动。想象可以让画面更加的生动。
师:说的真好,其他孩子呢?说说你的看法。
生:我也觉得不能去掉,因为去掉的的话,我感觉这篇文章很死板。对读者读者就就引不起读者读下去的兴趣。
师:它吸引我们读者更加去喜欢这篇文章,这样的文字,这样的画面。对吗谁还有补充?来请你。
生:我觉得不可以去掉,因为一开始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加上这些想象。使他表达的情感更浓,如果去掉的话,这种情感就消失了。
师:你觉得你从中读到了巴金对繁星怎样的情感?
生:喜爱赞美之情,喜爱那一份喜爱,就在这样的想象中了。
师:真好,那我为什么会如此喜爱繁星呢?读了下面这段资料,也许你会有更深的了解我,请一个孩子。来女孩子请你读吧。
生:1923年,巴金离开家乡成都,满怀理想和追求。到南京求学。就读南东南大学附中,在艰苦的环境中完成学业。
师:在这时候,巴金在文章中说。虽然我们觉得。星光是如此的微小,但是我们仍感到光明是无处不在。
生:1927年,巴金离开祖国,远赴法国学习,希望远赴法国学习,希望学有。有所成后,有能力解救苦难。中国赴法途中创作了海行杂记繁星,为其中一篇。
师:繁星为其中一篇请坐。孩子们,你觉得在我心中。星星还意味着什么?还意味着什么?还意味着对家乡的那一份思念与依恋。
还有呢?意味着光明和温顺。其他孩子呢?还意味着什么?鼓励。
满天的繁星给他的鼓励,给他的希望。星星给了他希望,给了他慰藉,给了他鼓励,给了他力量。孩子们,想象的世界,真情的流淌啊!
2.(引入资料)我为什么如此喜爱繁星呢?读了下面这则资料,或许你会有更深的了解。
1923年,巴金离开家乡成都,满怀理想和追求到南京求学,就读东南大学附中,在艰苦的环境中完成学业。
1927年,巴金离开祖国,远赴法国学习,希望学有所成后有能力解救苦难中的中国。赴法途中创作了《海行杂记》,《繁星》 为其中一篇。
你来读。在我的心中,星星还意味着什么呢?
——追寻光明,追寻真理。
——向往美好,实现心中的理想。
——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这星空是光明,是梦想,是家乡,是思念,是朋友,是母亲,是安慰,是力量!想象的世界,真情的流淌啊!再读课题——(回到板书)
四、提供范例,展开想象的翅膀
1.提供范例:这就是巴金的《繁星》,现实的景物中融入了适当的想象,让我们读到了更美的画面,更真切的情感。这可是一个写作的高招。今天我们就用这一招来修改我们的文章。
先来看看《天天去旅行》采风团里的小罗同学,他推荐的好地方是:江南的古镇。我们一起去看看——(清幽的音乐加照片:房子、石板路、桥、狮子总共5张)采风回来后,他写下了一篇文章,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现在我们要帮。修改修改,请你用想象的高招,你觉得哪里融入想象会更好呢?先自己读读,看读完以后和同桌进行交流开始。
这是他写的其中一个片段:(出示:向《繁星》学一招:想象)
原文:(手写)
这个古镇很美。古镇里有粉墙黛瓦的房子。一条青石板的路伸向街巷的深处。路的一边是条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桥上雕刻着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小狮子。
你觉得哪里融入想象会更好呢?先自己读读看。读完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来说说看。你觉得呢?
2.展开想象:(随机加入修改符号)
粉墙黛瓦的房子:
两边是粉墙黛瓦的房子。他们和古镇一样的年纪,静静地守候在这里。他们看着——古镇的花开花落,听着————古镇的悠悠水声,迎着古镇的人来人往,慢数着古镇的年年岁岁。
他们站在这里很多年了,他陪伴古镇很多年了,他静静地站在那儿,回味着古镇的悠悠往事。
(你想象到的画面是有情感的!)(你的想象中不仅有看到的,还有听到的呢。)(你想象的画面多有诗意啊!)
雨天的青石板路:
(想象的画面中还可以有声音,比如下雨了,滴滴答答,落在青石板上——)
下雨了,滴滴答答,落在青石板上——滴滴答答,好像唱着一首悠远的歌。叮叮咚咚——弹奏一首清幽的歌曲。雨点在老树叶间跳跃,在屋顶上玩滑梯,落在青石板上,听着青石板诉说自己一辈子的故事。(这画面的声音真好听!)
撑一把伞,走在这样悠长悠长的路上,就像走进了一幅——水墨画。(你们想象中的画面真美!)
桥上的小狮子:
石桥上的小狮子有的——有的——有的——他们守护着这座古老的石桥,看着小孩子
蹦蹦跳跳地跑过石桥,见证着他们的成长。它们就像守护神一样默默地捍卫着这个古色古香的小镇。(你想象中的狮子是威严的,可爱的。)(你想象的画面真有意思。)
张开想象的翅膀,可以让画面更美,可以让文章更出彩,这是一个很厉害的写作方法。
五、修改习作,借助想象的手法
1.修改习作:现在,亮出我们的生花妙笔,展开想象用笔修改自己的文章吧。
2.展示评价: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修改。再看这篇。
点评从三个角度:想象可以是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第一篇
老师直接读修改。
教师点评:教师用波浪线画出想象部分,并点评。(这一处想象真好,画面多唯美啊!画面中有声音呢!)
第二篇
老师读原文:这篇文章推荐的是新华书店,其中一段写了自己很喜欢在新华书店看书,你喜欢吗?你看——
修改1:这里有两处修改,第一处,你来读——
你觉得这样修改如何?你觉得呢?(想象成小鱼儿,多有意思啊!)
修改2:第二处修改在这儿,请你读——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看书很入迷,好像进入故事里了。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通过想象写出了我非常喜爱看这本书。)把我的感受表达得那么丰富,那么真切。
3.小结:好作品就是这样改出来的。这个单元的课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好方法,你也来用一用。《观潮》写清顺序,《走月亮》运用修辞,《现代诗两首》和《繁星》融入想象。有了这些妙招,相信你一定能成为《天天去旅行》的特约小作家。
板书设计
执教老师说课:
老师们好,我从三方面来聊聊繁星这一课。
一、创设情境学有趣味。
创设情境,就是要唤醒学生心中的内驱力,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有感召力的情境中生发兴趣投入学习。本单元我们以为何老师的新书天天去旅行,出谋划策为大情境,激励孩子出点子做小作家。孩子们对何老师的天天系列书籍本就喜欢在这一情境的激发下孩子的兴趣自然就浓厚了。在前几节课当中,我们观赏了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走过了洱海边的月夜。领略了秋晚江上的诗意和花牛、草地上的悠闲。繁星是天天去旅行学习的第四站。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巴金笔下璀璨的星空和浪漫的想象。这个大情境一线串珠,把本单元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园地组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高效。
二、任务驱动学有方法。
我们把学会推荐一个好地方作为本单元学习的核心任务。各篇课文在核心任务统领下完成各自的小任务,形成一个既统一又独立的单元任务群。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明确的,集中的最大效益化的。那么,繁星作为其中篇目之一,又有怎样独特的学习价值呢?我把目标定位在想象上。繁星一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作者巴金用浪漫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星空图。让我们读到了作者饱含其中的真情。学习繁星一文现实景物中融入想象的写法,然后应用于自己的习作。以此写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让学生学有方法,学得其法。这是本节课的任务所在。
三、评价反馈学有提升。
从学法到得法到用法,这是符合学生内在学习逻辑的。评价反馈体现着任务完成的效能。本节课运用想象写好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这样的任务有没有完成呢?我通过集中修改和各自修改两步来评价反馈。集中修改一位同学的习作片段,梳理点评,融入想象这一方法的修改要领。然后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展示修改成果,让法落到实处。用法学会推荐一个好地方。切实使学生达到学有提升,习有增进的目的。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谢谢大家。